您听说过既没有学历,又不懂外语的人,会成为一名著名科学家、翻译家吗?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主角:清末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徐寿。
下面就来分享徐寿创造上述奇迹的故事。 一.对科举考试没兴趣,迷恋起科学研究 徐寿,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在江苏无锡钱桥社岗。他父亲徐文标27岁时早逝,当时徐寿只有5岁,在母亲宋氏抚养下长大成人。 生活在清贫家中的徐寿,原来尝试过科举考试,后因“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他发现那些八股诗文根本无法解决全家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前往上海贩运粮食。 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面对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局面,他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 ,痛感诗文词章毫无用处,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 如在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徐寿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在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时,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
徐寿一生虽然没能取得学历,却非常迷恋科学研究,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借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 结果,这不仅使徐寿的科学修养大为提高,也使他制作工艺器械的水平日趋提高。他爱好科技领域广泛,对律吕、几何、重学(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及电学等都兴趣甚浓。 二.自学与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中国造船奇迹 当时的中国,既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面对这样的境遇,渴望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徐寿决定采用自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两种方法,来弥补自己没有学历的缺陷。 徐寿怀着对知识和科学真挚的追求,运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始了艰苦的自学。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26岁的徐寿与华蘅芳结伴去上海探求新知。那时,英国教士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在上海开办了墨海书馆,聘请算学名家李善兰翻译物理、动植物、矿物、生理等西学书籍。 徐寿和华蘅芳曾向李请教质疑。回乡时,他还购得一些静电仪器在家中做实验。他曾为华蘅芳之弟华世芳表演过一次科学游戏。他叠了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小纸人舞动,使年幼的华世芳惊异之极,狂笑不止。徐寿还曾将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棱柱以替代当时难以得到的三棱玻璃,验得“光分七色”。 咸丰五年(1855年),墨海书馆木版刊印了英国医士合信(Hobson Benjamin)所著《博物新编》中译本。该书虽知识零散,但内容涉及很广,载有矿物、汽机、医学、物理等知识,徐寿再次到上海时,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并深为其中内容所吸引。 徐寿从此书中知道了养(氧)、淡(氮)、炭(碳)等化学元素知识和一些化学实验方法。尤其让他感兴趣的是书中的造船技术和汽机原理,他曾依照书中的一个略图试制汽机小样,还设想要造一艘汽机轮船。
咸丰后期,洋务运动兴起。北洋大臣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向清廷保举6人创办实业,徐寿受曾国藩委派去安庆军械所专办创造事宜。他接受的第一项工作是制造轮船。参与制造的有华蘅芳和徐寿之子建寅。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们制成了我国第一个轮船汽机模型,模型运转成功以后,徐寿着手试制一小型木质轮船,于同治二年(1863年)10月开始动工,很快就完成。 一年后,徐寿等人终于完成一艘木质明轮船。该轮船顺水8小时行225里,逆水14小时行225里。曾国藩之子纪泽在乘此船北上高邮时,在船上大书“黄鹄”二字,“黄鹄”号由此得名。 “黄鹄”号轮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进的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它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
三.不懂外文,也能成翻译家 同治七年(1868年),江南制造局(系曾国藩令徐寿兴办的)设立翻译馆,徐寿父子都参加了译书工作。当时制造局最迫切的是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可是没有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而徐寿等又没有学过外文,怎么办?谁知这项难题也没有难倒徐寿。 原来,徐寿通过聘请西方传教士先进行口译,然后再国人笔记成书。就这样,他成为将西方近代化学系统介绍到中国的先驱者,徐寿与傅兰雅合译的《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为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 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期间翻译了大量化学著书籍。为了把化学元素翻译成汉语,他创造性地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中国化学界接受,沿用至今。
总之,徐寿,一个既没有学历,又不懂外文的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为了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徐寿和傅兰雅等人于1874年还在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创办发行了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从而为中国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徐寿没有学历、不会外语,是他所处的腐朽落后的年代所造成的,他通过勤恳学习、勇于实践,虚心吸取国内外先进科学知识,弥补了自己的缺陷,并且创造奇迹,为国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处的优越学习环境,更加努力刻苦地学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地贡献。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