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语文试卷,尤其是那些涉及经典文学作品的题目,总是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最近,山东淄博的一道关于孙悟空变成桃子的题目,就引发了家长们的热烈讨论,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考验的不仅是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更是对家长记忆力的挑战。孙悟空被妖怪吞食的次数众多,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难度相当大。

有家长认为,这样的题目过于刁钻,即使翻遍全书,也不一定能找到答案。更有家长戏称,他们也能出类似的题目,比如猪八戒在高老庄吃了多少个馒头,孙悟空一共拔了多少根毛,这些题目看似有趣,实则无益。

名著考题的初衷,本应是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理解经典,从而提升文化素养。然而,现在的出题方式似乎偏离了这一初衷。这样的题目,似乎更多地在考验学生的记忆力和家长的耐心,而非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

名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但现在的出题方式,却将名著简化为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无疑会扼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怪出题人。在当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能够静心阅读名著的时间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名著的考察。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出题方式,比如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他们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或者写一些读后感。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考题本身并非没有价值,它至少提醒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方式。我们不应该让名著考题成为“坑娃”的陷阱,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困扰。出题人应该更加用心,设计一些有深度、有内涵的题目,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名著考题应该适度,不要过于苛刻,以免打击学生和家长。我们应该让名著考题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工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