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川观新闻记者从生态环境厅获悉,根据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测,预计11—13日,受西路冷空气传输影响,我省将出现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其中,11日中午左右,冷空气渗透进入盆地,偏北地区部分城市(广元、巴中、绵阳、德阳、成都)开始受沙尘传输影响,出现PM10浓度升高,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污染天气。中午左右盆地大部逐渐开始受冷空气影响,持续增风,且随着冷空气的推进,盆地自北向南会出现一次降雨,但由于冷空气推进速度较快,降雨持续时间不长,降雨结束后,12日较强北风仍有可能携带新的沙尘持续输入,使得盆地沙尘继续维持。
根据预测,此次沙尘预计影响至13日左右,随着起沙地沙尘逐渐回落及盆地北部地区部分城市有分散降水过程,沙尘有望逐渐沉降。今年以来,四川已遭遇两次沙尘入侵,这些沙尘源自何处?又为何能刮进四川?
来川沙尘源自何处?
外部和内部的黄沙为源头所在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今年3月,我国北方已出现多次大规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涵盖新疆、内蒙古、京津冀等14个省份,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强沙尘暴。
国家气候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沙尘呈现“启动早、强度大、传输远”的特点。据了解,今年3月共有4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过程次数较常年同期3.5次略偏多,预计4月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有5至6次,强度略偏强。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日数为2.5至3天,较常年同期2.5天略偏多。
由于近期冷锋前气温回升明显,锋后冷空气势力较强,气压梯度大,受冷空气和锋面气旋的共同影响,4月11日,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甘肃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为强沙尘系统。
沙尘天气的根源在于沙源地的物质条件。
今年蒙古国南部及我国西北地区经历了“暖干”气候。气温偏高,蒙古国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导致冻土层提前解冻,地表沙土松散;降水稀缺,这些区域降水量较常年减少,干旱加剧了土壤水分流失。同时,蒙古国南部荒漠化严重,沙尘随着西北风,跨越国界,长驱直入影响我国。今年3月四川遭遇的两次沙尘天气,追根溯源就来自蒙古国。
此外,我国北方的沙漠以及沙地,像塔克拉玛干沙漠、毛乌素沙地之类,也是沙尘的关键来源地,中国林科院专家卢琦表示,沙尘源区的土地沙化虽可通过生态工程缓解,但短期内难以扭转自然气候波动的影响。
因此,外部和内部的黄沙混合,直逼四川而来。
沙尘为何能刮进四川?
冷热空气活动助力沙尘翻越秦岭、大巴山
通常来讲,有着秦岭和大巴山的阻隔,来自北方的沙尘很难刮进四川盆地,为何今年接二连三“失守”?
“沙尘暴的形成离不开大风这一动力条件,冷空气会导致两侧不同密度的空气大规模快速流动,从而形成大风天气。”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系主任张军科认为,大风与沙源地气候的“双重配合”,是沙尘频发的关键诱因。今年春季,冷空气异常活跃,蒙古气旋与冷高压系统频繁交汇,为沙尘提供了强劲的“运输力”。
4月10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预计4月11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北京、天津等华北多地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瞬时阵风可达13级。
张军科介绍,在今年沙源地干旱和大风天气的背景下,沙尘被一轮又一轮的大风携带进入数千米高空,传输路径广,在高空气流引导下,可实现大规模、长距离传输。尽管秦岭的平均海拔大约2800米,山脊更是高达3700米左右,但并不能完全阻挡风沙。此外,伴随着冷空气来临的前后冷热差,导致梯度风十分强烈,也助长了沙尘翻山南下。
同时,张军科课题组在对以往受北方沙尘影响期间成都市空气团传输特征分析发现,在这些时段内,源自我国北方的气团贡献占比高、传输距离长、运行高度高,进一步印证了北方沙尘传输对于成都当地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
在大风和沙尘天气下,相关专家建议,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出行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