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反映清朝的历史电视剧中,经常有这么个情节:有人罪人触怒了皇帝,却又罪不至死,通常会得到这么一个待遇——“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这个地方沿革变化很大,可以理解外辽宁以北的苦寒之地(当时辽宁以北的地方基本没有开发),但“披甲人”这怪异的称呼指的又是什么人呢?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应该也能猜透一二:1644年后,满清几乎是全族入关,后来为了保护“龙兴之地”又开了禁关令,所以东北基本上等于就是封锁了,但那么大个地盘也不可能一点人都不留,总要留些守卫部队,这些人是不是就是披甲人呢? 其实差不多就对了,但“披甲人”这个称呼在满清入关前就已经有了,而且可能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披甲人”绝大多数不是满族人。 当时的满洲八旗中,人主要分三类,最低的是“阿哈”(奴隶,以汉人,朝鲜人,征服的东北其它小部落人等为主),地位最高的自然是“旗丁”,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呢?就是“披甲人”。

“披甲人”主要是来自于早先就投降归顺后金的东北部落成员,民族非常多样,鄂伦春人,打虎儿(达斡尔人),索伦人,赫哲人,苦夷等,这些人的文明程度比满洲人还低,满洲人都叫他们“野人”。 但这些人一方面战斗力很强(毕竟是在恶劣环境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满洲人的近亲民族,所以地位比奴隶还是要高一些,所以他们一般就被清军搜刮过来当做“死兵”(炮灰兵)用,“投降后披着铠甲作战”——这就是“披甲人”,这些人装备比那些奴隶也好好一些,至少有铠甲披嘛,但本质上来说,这些人也是满清的奴隶。

后来入关后,满洲人地位高,自然全族入关享受荣华富贵去了,留在苦寒之地守卫老家的呢?自然也只能是这些“披甲人”,有些运气不好的,从内地发配过去的士兵也自动变成了“披甲人”,也就是说,入关后的“披甲人”就有点像“东北边防留守民兵”。 民兵?是的,披甲人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民兵了,一般不怎么打仗,没事就只能自己开垦土地养家糊口,他们可不是东北地区的上层统治者,上层统治者还是满族人。这些人只能说是中层,那下层是什么人呢?自然是被发配过去给他们当奴隶的流放犯人了,毕竟你在关内享受荣华富贵,人家在苦寒之地给你守老家,你也要给点赏赐过去安抚安抚以稳定军心嘛 作者:云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