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为什么央行降息放缓了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对美联储降息作出回应,语气平静但立场坚定:“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图片来源:中国财经网
他进一步强调,当前政策是“支持性的适度宽松”,未来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这番话看似四平八稳,但若结合全球市场动荡的背景,会发现其中暗含深意。
美联储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后,日本、英国等央行选择跟进,而中国却表现出超常的定力。潘功胜的回应透露出一个核心信号,中国不会被动跟随美联储节奏,而是更注重国内经济需求。
潘功胜的回应中,有些内容“没说出口”却更值得玩味。例如,他提到全球市场对美联储降息“有充分预期”,美元指数维持在97附近,这其实暗示中国已提前做好风险隔离。而“兼顾内外平衡”一词,实际指向的是中美利差倒挂与资本流动的潜在压力,若中国盲目降息,可能加剧资金外流。
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工具”的表述,暗示央行可能更倾向于定向降准、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而非全面降息。这些未明说的潜台词,折射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现实困境: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央行正试图走一条更精细化的平衡木。
近日,中国已采取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发行离岸央票等措施,这些动作背后有三重逻辑。首先,汇率稳定是金融信心的锚点,若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引发外资撤离和输入性通胀,抵消国内稳物价的努力。其次,中美利差倒挂压力尚未缓解,尽管美联储降息,但美国利率仍高于中国(联邦基金利率4.0%-4.25%),若中国进一步降息,可能加剧资本外流。第三,银行净息差已至历史低位。目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普遍承压,若此时降息压缩利润空间,反而可能触发金融风险。
同时潘功胜特别强调“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这说明政策目标并非维持高利率,而是通过结构性工具降低特定领域成本,同时避免全面降息对汇率和银行体系的冲击。
根本原因在于中美经济周期错位。美国当前面临“通胀与就业难平衡”的困境,8月CPI同比上涨2.9%,失业率升至4.3%,降息是为预防经济失速;而中国则处于“巩固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阶段,需避免政策过度摇摆。
此外,美联储独立性受挑战也增加了外部不确定性。特朗普施压降息、白宫干预人事安排,导致美元信用受损,此时若中国仓促跟进,反而容易卷入全球货币竞贬的漩涡。
更关键的是,中国政策工具箱中仍有后手,例如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这些定向精准滴灌比全面降息更适合当前复杂局面。
往后看,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可能呈现“对外稳汇率、对内松信用”的双轨特征。
一方面,央行将通过离岸央票、跨境融资参数调节等手段维持汇率稳定;另一方面,对新能源、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实施定向支持。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对“以我为主”的深层理解,不是封闭自顾,而是以国内经济周期为锚,对外部变化进行筛选响应。
正如潘功胜所言,政策调整将基于数据(Data Based),这意味着任何变动都会紧扣就业、通胀、国际收支等实体指标,而非单纯追逐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这种定力,或许才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变局最大的底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