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靠捡破烂上大学的庞众望,以744分的高分考入清华。七年后,他又因《人民日报》的一次点赞,成为大众焦点。

如今,“不负众望”的庞众望,已经成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在读“博士生”。

庞众望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他出身“寒门”,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家庭问题非常关心。

从七年前开始,每一次有媒体前去采访庞众望,都会让他谈一谈自己的家庭,其目的主要是想让他在大众媒体面前诉一下苦。

毕竟,庞众望的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则是有先天性残疾,而庞众望自己也有“先天性心脏病”。

在如此困难的生活环境下,庞众望要逆流而上,考进中国的顶尖学府,其付出的艰辛,应该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当庞众望面对媒体的采访时,却坦然自若地回答道:“我并没有去抗争命运,而是很顺其自然地去做一些事情。遇到困难,就应该去解决困难。”

可见,庞众望虽然还非常的年轻,但是却是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难怪《人民日报》要赞他:“庞众望真不负众望。”

不过,我们从庞众望的名字里其实就可以看出来,给他起名字的长辈们,一直都对他寄予了很重的期望。

“不负众望”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这句诗本意是盛赞周武王的德行可以与祖先媲美,而成王是武王之子,他同样继承了父辈的德行,足以令天下人信服。

中国是一个有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家,自隋唐时代开科取士以来,中国社会的底层的家庭,往往砸锅卖铁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期望他们通过古代的“高考”来谋求一官半职,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命运。

因此之故,在中国历史上穷学生身苦读成才的故事历来不少。其中最出名的几则,还被收录进了中小学教材。

比如“囊莹映雪”的典故,讲的是古时一个叫车胤的人,因为晚上想读书,没有钱买灯油照明,于是去野外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进白绢袋,替代油灯。

另一个叫孙康的人,同样是买不起照明设备,于是就选择在夜里利用雪地的反光来照明。又如“凿壁偷光”典故,讲汉代匡衡同样是没有钱买灯油,于是凿穿了财主家的墙来借光读书。

如此看来,我们古代的穷人想要参加科考,最大的困难仿佛就是“没有油灯”了。

那么,庞众望的家庭条件,看上去似乎比上述三位古人还要来得差。毕竟他的父母皆为残障人士,自己也身患疾病。

那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没有身患残疾,最后通过科考改变命运的人呢?还真的有。

尽管在中国长达千年的科举历史上,因为统治者的个人偏好,对于参考者“外貌”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残疾人、病人和长相不好的人,都不能进入三甲。

但是在历史上也出过几位残疾状元郎,比如北宋的王世则,以及南宋的方逢辰。王世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连科状元郎”,他草根出身,家境苦寒,少年时因上山砍柴摔断了一条腿。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他参加科考一举夺魁,谁知有人告发这一届科举参考进士“虚浮轻妄,不合格者居多”,于是皇帝下令第二年重开考试,结果他又一次在殿试中夺魁。

南宋方逢辰,史籍称他“右足跛、左目眇”。这种程度的残疾也没有拦住他求学上进之心,最后他通过科考当上了状元,成了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兼理学家。

有这些“寒门”先辈做榜样,后世的学子们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时都不应该放弃刻苦努力。庞众望不负众望成为了清华的博士生,绝大多数网友看到这个结局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这又是一个“寒门贵子”的好榜样,那些家境比较困难的人,现在就可以拿着庞众望的事例,去勉励后辈了。

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说,“这只是个例罢了”,“把个案拿来宣传,毫无意义”。这样的说法,我个人表示不能同意。

因为在庞众望“捡破烂上清华”这件事情上,很多的人都只注意到了他的出身是“寒门”,却忽略了,他之所以能够考上清华,除了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在相关制度上的“优越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我们就要再说回“不负众望”这个成语了,不负众望里“负”是指不违背,没有辜负。

“不负众望”,讲的是一个人非常争气,他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那么在这里,肯定是先有了“众望”,后才会有当事人的“不负”。

尽管庞众望一家三口人全部都患有一些疾病,但是他并不缺少(至少不会严重缺乏)旁人的关心。

首先,对于庞众望这样的家庭,我们国家的民政部门会给这种家庭发放补贴,个人劳动业务还免征营业税。

所以2017年沧州晚报采访庞众望的时候提到,庞众望在沧州当地搞过一个“补习班”,这些劳动收入国家是不征税的。

其次,因为是农业户口且家庭十分困难,庞众望考上清华时享受了60分的加分。

最后,我国高考制度对于残疾人士与健康学员的一视同仁。比如清华大学就在2018年和2023年,分别录取了两位重度残疾人士魏祥和赵子康。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两宋时期中国曾经出过两位残疾状元,但是那才是真正的“个案”。因此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皇帝们往往喜欢长得漂亮的人。

传说捉鬼天师钟馗就是因为长得丑,考上了状元都被皇帝刷掉了,于是只能自杀。而清朝的法令已经明确规定,仪表不好的,患有重疾的,不得参考。

因此我们可以说,庞众望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成就,固然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但是也不能否认,我们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和考试制度的优越性。

无论是给残障人士家庭提供补贴,还是为农村困难子弟加分,对待不同的考生一视同仁,这都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定中的“公平性”。

所以,我反对庞众望的成功是“个案”的说法。事实上,每年都有不少的寒门学子,考进了清华、北大。

不管你要不要参加高考,其实都不妨向清华博士生庞众望学习。不一定要读他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但是一定要学会他为人处世时那一份“平常心”。

庞众望曾经坦言:“我并没有与命运抗争”,“我的妈妈如此慈爱,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对我关爱备至。”生活中固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是同样蕴藏着无尽的甘甜与希望。

如果当初的庞众望,只是一味沉浸于自己“寒门”的出身,纠结于自己比他人承受了更多的苦难,那么他很可能轻易陷入自怜与自卑的泥沼,从而阻碍他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像庞众望一样,用平和、强大的内心去感知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