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潜水鱼X 任溪芮

2025年,年轻人谈起恋爱,说的要么是"智者不入爱河",要么是"爱到最后都那样"。但国产现偶里,俊男靓女不但在大力谈恋爱,还在践行最朴素的happy ending大结局。
今年现偶供货积极,但小鱼发现,多数现偶是HE,BE(bad ending)寥寥无几,不论是《难哄》和《吃饭跑步和恋爱》的久别重逢,还是恋情一路丝滑升温的《爱你》和《嘘,国王在冬眠》,现偶HE似乎已经成了默认结局,BE则越来越罕见了。
一众HE小甜偶中,小鱼愿称最近上线的《值得爱》"小有胆量",在王安宇和王玉雯的千禧年爱情故事大有BE的节奏。不过,《值得爱》也给观众做了预期管理,预告里旁白反复播放警报——"我们到了北京注定会分手",片花也借"戏中戏"嘴替道:"BE的爱情故事是不会有人看的","咱这结局能改吗?"

《值得爱》(图源:豆瓣)
一通操作下来,"《值得爱》到底是BE还是HE"成了这部剧最热门的话题,那么小鱼要问了,国产现偶为什么不敢BE呢?一个BE偶像剧,做这么多预期管理吗,是创作者没有胆量,还是观众出了问题呢?
玻璃胃吃不了玻璃渣
虽说当代感情几乎是一部又一部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但并不妨碍观众仍然在现偶里沉迷纯爱和从一而终的HE爱情神话。
近两年播出的现偶里,HE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多是事先张扬的HE。《嘘,国王在冬眠》三两集确定心意,相互治愈一路甜到结局。《爱你》是温润如玉男医生和重度失眠的酒店经理的爱情故事,剧名和男主职业已经把"治愈"属性拉到最大,服用起来相当安心。

《爱你》(图源:豆瓣)
稍微带些情绪阻力的现偶,比如今年异常流行的"久别重逢"类,都选择一键跳过"久别",《难哄》和刚开播的《吃饭跑步和恋爱》都是首集便是"重逢",最大限度减少观众对BE的担忧。
10年前的《何以笙箫默》何以琛和赵默笙阔别7年,其间赵经历丧父、"另嫁"等变故,何则苦苦等待寻找,虐得又疼又上瘾。但在当下的现偶里,"别"被略去,且"别"得越久,剧情发糖力度就越猛,可见"破镜重圆"如今的精妙之处已经在"圆"而不在"破"了。
相比之下,BE在现偶是越来越少见了,小鱼使劲回忆了一下,除了《值得爱》,只有《白色橄榄树》进入脑海。这部剧原著主角死的惨烈,剧版改编已经柔和不少,但即便如此,女主带患上PTSD的男主"私奔",在树下"化蝶"的结局对现偶观众来说还是需要一点心理建设,看了结局觉得"烂尾"的也不在少数。
《白色橄榄树》(图源:微博@开眼看世界)
现偶偏爱HE,也怪不得观众。毕竟现阶段现偶的主要功用还是造梦,磕糖和情绪代偿更契合需求,尤其对于文化体力低下的打工人而言,工作已经消耗了90%的脑细胞处理KPI,下班后只想整点敷衍晚饭配点电子布洛芬,爽剧注入多巴胺,甜剧提升大脑平滑度,玻璃胃不想摄入有玻璃渣的剧情,有BE风险的剧情还没打开,大脑就已经响起过劳超载警报,让人望而却步。
前两年日本高分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菅田将晖在上班前还痴迷纯文学和漫画,爱看小剧场演出,爱玩《塞尔达传说》和《最终幻想6》。但成为社畜后,偶尔去书店,他翻阅的书变成了成功学,玩的游戏也变成了《绝地求生》类的手游,他当然知道刚枪的快感只能持续那么几秒,就像现偶观众知道张凌赫给痛经的自己调理身体只存在于幻想里,但无奈有限的脑力带不动负载过高的内容,还是眼前的情绪甜品见效又快又实际。
最近有人分析短剧上瘾的机制,提出说短剧除了剧情本身有爽感,还能给观众一种看破剧情走向的掌控感和优越感,双重爽感让人欲罢不能。小鱼觉得这个解释也能用在观众爱看HE上,毕竟这充满不确定、朝令夕改的当下,看个HE也算掌握一对男女的爱情命运,也是一种稳稳的幸福呢。
BE剧的功用,则来得缓慢得多。要么是激起对时代和命运的思考,如《东京爱情故事》和《花束般的恋爱》都是借都市爱恋讲一种时代心理病症,要么是生产一些流行的"BE美学",比如《周生如故》中时宜一袭红衣在飞雪中从城楼上一跃而下,《白色橄榄树》在树下化蝶。

《周生如故》(图源:豆瓣)
但可惜的是,这种后置的"获得感"还是有些费劲,不像爽剧和甜剧可以快速给情绪充电站供氧,见效奇快。
BE没有创作性价比?
观众不爱BE现偶,也不能全然归咎于情绪抵抗,毕竟隔壁《苦尽柑来遇见你》东亚女性成长史催泪强度极高,大有沉浸式追剧的观众哭到脸肿也不弃剧。观众不爱BE,供给端也难辞其咎。
小鱼在此提出一个"暴论",对于内娱的现阶段生产力而言,拍BE现偶的性价比太低了。
从叙事逻辑来讲,要写好一个好的悲剧,剧作的叙事工艺相对复杂。比如《值得爱》是双线叙事,经典BE电影《情书》则不仅有学生时代和当下两条时间线,还有女主、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三重视角,每个人的视角里,都折叠着一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古相思曲》里的叙事架构是逆时间穿越,男主每次穿越都会回到更早时间点,编剧得建立严密的因果逻辑,最终形成"初见即诀别"的时空错位。

《古相思曲》(图源:豆瓣)
不玩叙事的花活,(优秀的)BE现偶在现实议题的处理上也得上点力度。比如英剧《普通人》男主家经济拮据,但在学校合群受欢迎,女主则家境优渥,但深受家庭暴力困扰,在学校被孤立。这种复杂倒错的权力关系影响了他们心理机制、性关系,最终决定着他们的情感走向。
《值得爱》里80后"穷得只剩爱"、把理想看得比天大的青春回忆录虽说略显狗血,但也让我们看到经济腾飞的千禧年和当下,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态度的迥异分别,爱情片也由此有了时代注脚的意味。

《值得爱》(图源:豆瓣)
BE拍起来费劲,并不意味着热度有保障,反倒是如果编导稍显力有不逮,有逻辑和人物塑造疏漏,就可能被打上"为虐而虐""强行BE"的标签,随之而来的就是弃剧,既然逆时代情绪而行,那你最好行得正坐得直,无可指摘,这大概就是逆时代情绪BE现偶的原罪吧。
反之,HE简直是高性价比代名词。多数HE现偶都是线性叙事或比较简单的双线叙事,没有太多的细节交错,节奏轻快,不用回应太多现实,吸引观众追剧的悬念不是主角感情和命运走向,而是这集告白下集能不能亲亲,下集的甜度能不能超过这集。
《嘘,国王在冬眠》里,林一和虞书欣基本走在心动—短暂分别—重逢—相爱—告白—接吻—又分别—再重逢的节奏里,单向度的甜,稳稳的幸福。同样有阶级差异,男女主分别是富二代和负债大户,《饭跑爱》就没有《普通人》那么压抑,久别重逢后二人都各自登上人生巅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嘘,国王在冬眠》(图源:豆瓣)
总之,掌握好发糖的频率和时机,营造一些吻戏和性张力名场面,HE现偶热度曲线大致可控,对于平台方和剧方而言,也是风险更低的安全牌,性价比杠杠的。相反,"BE美学天花板"只是听起来很美,但改编成剧却不见得能让观众买账。
在这种创作逻辑和消费心理下,现偶BE也成了一件挑战预期的事。那么做好预期管理就很明智了,与其让观众看了一半都磕上cp了,才发现BE征兆大骂"情绪刺客"怒打低分,不如播前就打好预防针,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我倒要看看是怎么回事"的探索欲。

《值得爱》(图源:豆瓣)
《值得爱》这套"薛定谔式BE"操作,在BE现偶生存空间窄化的今天,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用00后视角提前解构悲剧、用双时空对冲观众预期,既保留话题性,又不至于扎破情绪气囊,降低弃剧风险。
国产现偶不敢BE的真相,可能不是创作者缺乏勇气,也不是观众不愿吝啬情绪,而是我们都需要在粉红泡泡加速破灭的今天,保留最后一点做梦的权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