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70大寿,各方官员都献出豪礼,可庆宽却给慈禧送来8匣泥巴,众人都等着看笑话。谁知,慈禧却把泥巴捧在手心,大呼喜欢。 慈禧70大寿,各地官员争相拜寿,寿礼更是拿出了自家压箱底的宝贝。 珊瑚、珍珠、玛瑙、裴翠,各式各样奇珍异宝摆满了后宫。 李鸿章和袁世凯两人更是掏心窝子,把自己最喜爱的西洋玩意送给了慈禧。

可慈禧对这些东西压根儿不感兴趣,连眼皮子都没眨一下。 这时,内务府员外郎庆宽进贡泥人8匣。 众人一看,面面相觑,这东西也敢送,就等着受罚吧! 就在大家屏住呼吸,等着太后发怒时,慈禧却眼放异彩,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她将泥巴捧在手上,仔细端详,大声赞叹道:“这东西做得有趣,哀家喜欢!” 原来送的正是当时轰动津门的泥人张捏的泥塑。只见泥塑人物造型逼真,生动传神,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气势凛然,让人看了欲罢不能。 “泥人张”原名张明山。张明山从小就和父亲捏泥人为业,对捏泥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次,他在街上看到耍猴的,一回家就用泥把小猴给捏出来了,拿给街坊邻居一看,个个拍手称赞。眼前的小猴一副调皮活泼的样子,手微微往上勾起,好似要蹦跶起来一样。 此后,张明山经常去两个地方,一个戏院,一个饭馆,看戏里戏外人间百态,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捕捉人物神态。因此,后来他所塑的泥人往那儿一摆,虽处静态,但却能以形传神,动作呼之欲出。

一天,丑角大师刘赶山正在前台表演,看到张明山,连忙退回后台,然后又颤颤巍巍地回到前台,对台下观众挤眉弄眼地说道:“对不起大家,刚刚失态了,我看见张明山正坐在台下瞅着我呢,怕他把我的丑态给捏出来。” 逗乐的样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可见那时张明山捏泥的技艺已经非常了得! 一次,张明山正在饭馆吃饭,从外面大摇大摆走进来一人。店小二忙热情地上去打招呼:“张五爷,里边请!” 原来,此人是京城大官的义子,人称“海张五”,经常仗势欺人。 过了一会儿,张明山听见海张五那边议论起自己来,有人说:“听说泥人张捏泥人那可真叫绝!他能一边看戏,一边手放袖子里捏,眼都不带瞅的,就把台上的人从袖子里给变出来了!”

海张五咧嘴一笑:“还袖子里捏泥,我看是裤裆里捏泥吧。”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无话可说。 泥人张这时却做了一个动作,只见他微微躬下身,抠了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起酒杯,悠闲地喝着小酒,左手却飞快地摆弄起这团泥巴。 酒喝完,他起身便把泥团往桌子上一戳,大功告成,去往柜台结账。 大家投去惊异的目光,这核桃大小的脑袋上长着一双肿胞眼、一脸傲气,就像把海张五的头割下来,放在桌子上。 海张五气急败坏地朝泥人张叫道:“就你这两三下,还叫泥人张,我看叫和稀泥,赔不死你!”可泥人张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一些小杂货摊上,人山人海,显得格外热闹。只见摊位上摆着一排排海张五的泥像,只不过加了一个肥硕的身子,稳稳当当地坐着,足足有一百个。 摊位旁还贴着一字条,上面赫然写着“贱卖”。人们看后,在一旁指指点点,乐呵呵地笑了。 海张五这时像打了蔫的黄瓜,派人花大价买下所有泥人。 后来,泥人张还专门到庙会欣赏名家字画,从传统雕刻和民间艺术、古典小说与诗词、碑刻中广泛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方面的修养,将传统国画的审美和创作技法融入了民间工艺,开创了雅俗共赏的泥塑风格,为彩塑艺术奠定了基础。

泥人张用的泥取自天津西效古河道的红色黏土,那里的泥土含沙量比较少,黏性极强。 先将泥土中的石块,沙粒清干净。把清水注入其中,搅成泥水,再用2毫米筛子过滤掉渣子,最后往里面再加上棉花,更具黏合性。 用这种泥土捏制好的泥人彻底干燥后,再放入温度达700℃左右的窑中烘烧,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成品不掉色,可永久保存。 泥人张泥塑《蒋门神》,高11厘米,尺寸虽小,未上彩。但人物造型精练,虚实得当。他一脸横肉,双眉紧皱,表情凝重,面部表情细致入微。身体线条简洁,挺着肚子,双手一背,恶霸盛气凌人的气焰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的作品一度享誉海内外,还获得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徐悲鸿观看他的作品时流连忘返,对其赞不绝口,称赞其技艺可与世界雕像大师罗丹相媲美。“至其比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 “泥人张”一生共创作一万多件作品,他将历史、小说用泥塑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出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现在“泥人张”已历经180年,传承6代人。指间手艺薪火相传,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伟大匠心精神的传承,一份永恒的民族记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