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胖仔娱说
       编辑丨胖仔娱说
       “客官,您是住店还是打尖呢?”
       相信大家在古装剧中,都听到过这句熟悉的话。


       这“住店”的意思比较明确,指的是在客栈或旅店过夜。
       而“打尖”一词,却常常让人因为不清楚要表达什么,感到些许困惑。
       大家也开始猜想这到底是行业“黑话”,还是现代人的误解呢


       古人旅途离不开“客栈”
       想要了解店小二口中“打尖”、“住店”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古代的那些客栈、旅店在那个年代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长途旅行往往耗时耗力,客栈为旅人提供了临时栖身之所,使他们在漫长的旅途中得到休息和恢复体力。
       无论是商贾行旅还是文人墨客,客栈都是他们在旅途中寻求慰藉和舒适的重要地方。


       当然除了这些,客栈也是古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信息传递相对缓慢,客栈作为交通枢纽,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这些旅人带来了各地的新闻、风土人情和商贸信息,使得客栈成为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


       旅人们在此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
       同时客栈的存在,也给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用来社交的娱乐场所,文人雅士品茗论诗、商贾洽谈生意,也都可以选择在客栈中茶楼、酒肆等场地进行。


       客栈和旅店还常常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如提供饮食、马匹饲料、行李保管等,以满足旅人的各种需求。这些服务使得旅人在旅途中能够得到周到的照顾,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而在这一过程中,就有了“住店”和“打尖”的划分。


       打尖和打牙祭有关联吗
       “打尖”在我们印象中是古人使用的词汇,但它的出现时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早,而是从清朝开始才有了这个说法。
       《听雨丛谈·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这时清代福格写的一部作品就提到了打尖的来历,当时的人们对这个说法感到十分稀奇,就开始去研究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来历。
       字面上来看这个“打”字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而是和“打坐”类似,重点在于后边的“坐”为了让词语听起来更顺口一点,“打尖”自然也是同理。


       于是大家纷纷猜测,这里“尖”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舌尖”的意思呢?
       在古人的旅途中,因为车马慢座驾也不舒适,所以在行驶一段距离之后就会选择一个地方稍事休息。


       在没有客栈这个概念的时候,古人的旅行确实更为艰苦和简陋。
       他们通常会在停留之地拿出自带的干粮充饥,或者就地打猎、寻找食物来犒劳自己。


       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打牙祭”相似,都是指吃一顿比平时丰盛的食物来放松和享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客栈逐渐兴起,为旅人提供了更为安全和舒适的休息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打尖”这个词也逐渐演变成了旅途中休息吃饭的含义。
       当然也有说打尖是店家对奔波劳顿顾客的一些福利,在这些人群到店里吃饭的时候,好心的老板会把饭打满到冒尖的程度,寓意着让顾客吃得满足和舒适。


       而顾客吃着吃着着尖尖就会消失,也就有了“打尖”这样的说法,打尖也变成了吃饭的代名词。
       也有观点认为,“打尖”可能与舌尖上的享受有关。


       在旅途中,人们往往渴望品尝当地的美食来犒劳自己的舌尖,“打尖”这个词也逐渐被用来指代旅途中品尝美食的行为。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对这个解释绝的略微牵强,于是又有了一种新的猜测。


       打尖就是打火?
       可为什么到客栈会被问是否“打火”呢?


       其实古人出门在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是短途旅行可能还比较容易,带上适量的干粮就可以。
       但凡要到更远的地方,那可能需要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准备。加上很多都是平民,在不必要的时候,哪怕住店歇脚也会能省则省,选择吃自己带的食物。


       这时候就只需要向店家借点火,搭配自己的干粮让自己吃上一口热乎饭。
       这一点猜测,我们从宋元明时期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一些类似的情况,不过当时他们可能说路过某个村庄,就向当地的村民借个火,甚至后来还专门有了“打火站”这样一个地方。


       而“打火站”在元代被用来称呼客栈,也进一步说明了“打火”与旅途休息之间的关联。
       再加上“打火”和“打尖”在字形上相近,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了误传。大家就把本应该是“打火”的说法,当成了“打尖”。


       口口相传之下,大家就开始使用“打尖”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也不是唯一的。
       《听雨丛谈》中也提到过: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


       如此来看,“打尖”一开始可能只是“打个间隙”的意思,趁着自己闲时去做些什么。但在口口相传之中,再一次的被大家赋予了新的定义。
       旅途中的休息时刻,进行一些食物补给自然也被大家当成“打尖”。


       不过着“打尖”的意思弄明白了,那经常和它一起被问的“住店”到底时怎样一个形式呢?
       “打尖”和“住店”不可混淆
       每次看古装剧,都会有主角吆喝客栈来一间最大最好的客房,并且要求备上好酒好肉。但事实上,古人的客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豪华和舒适。


       我们国家客栈的概念,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不过当时人们称他们为“逆旅”,是为来往需要休息的商人提供休息场所的民营旅店。
       虽然在当时设施条件会比较的简陋,但干净的床铺、洗漱用品以及简单的餐食等这些条件,逆旅还是可以提供的。


       尽量满足旅人的基本需求,让他们在旅途中得到休息和恢复体力。但在这之前,逆旅的安全性才是重中之重。
       当时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旅人在外行走时需要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落脚点。


       逆旅作为提供住宿服务的场所,必须保证旅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防止发生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怎样更好的防止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住酒店时都需要拿上身份证之类的东西,其实这种方法古人也早早想到了。


       有古籍相传,商鞅在秦孝公去世之后,新的统治者上位他也就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活。
       一日到来一家旅店门口想要稍作休息,没想到店家竟然问他要身份证明——户籍,也就类似入籍大家使用的身份证。


       除此之外因为秦朝当时的制度比较严苛,人们不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到处乱窜,所以在检查户籍的同时,也会让大家把通行证拿出来一并查验。
       但商鞅身份特殊自然没有这些东西,更离谱的是大家遵循的这套法律,正是商鞅自己颁布的。


       正所谓是搬起的石头,多年后砸到了自己的脚上,自然也无法“打尖”或者“住店”了。
       这样来看古人的客栈也有着一套完善的运营规定,确保了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有序、安全地进行。


       而“打尖”和“住店”虽然都是古代旅行中的常见行为,但它们的含义和用途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