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天主教中的“明代士子巾”,通常只有幼童才能佩戴
27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枫叶吹兮,微风萧瑟,大家好,我是枫叶吹兮。近代被迫开放的不仅仅是通商口岸,还有文化交流,而文化之中当属宗教的传播。随着《中法天津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1862年,湖北代牧区主教的意大利人明位笃即将座堂、公署迁移至武昌,传教活动转为公开。为了招纳更多的信徒,人群密集的地区成为首选目标,其中作为清朝对外开放的内河口岸之一的汉口是不错的选择,并且汉口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天主教的发展提供助力。
19世纪末,汉口的经济快速发展,天主教的重心逐步从武昌转移到汉口,在此期间天主教建立学校和医院,塑造社会形象,其中天主教法汉中学(1898年)、圣若瑟女子中学、天主教上智中学,梅神父纪念医院相继建立。1910年法租界建立了圣母无染原罪堂。
在天主教传播宗教的时候,它也入乡随俗进行着一些改变,最明显体现在服饰上。辅祭作为天主教弥撒及其他宗教仪式中之辅助者。多以幼童担任,扮演着一种很重要的“桥梁角色”,有很高神学意义。这些孩童很多来自天主教的学院或者孤儿院,是天主教中比较忠实的信徒。
从装束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头巾兼具中西方特色,相对而言很像明代士子巾。这在天主教中称为“祭巾”。另外,很多时候司铎(神父)也会佩戴同辅祭同样的祭巾,举祭司铎与参礼的信友可以借辅祭人员在中间的服务性动作而密切联合,形成一体。在司铎面前,他们是参礼信友的代表,在信友面前,他们是举祭司铎的使者,这种双重任务主要是建立信友与司铎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互相沟通,实现弥撒礼仪的团体性、共融性。足见辅祭人员在弥撒的举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仅次于主祭司铎。
喜欢的给个赞赏呗0v0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