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青海格尔木:在高原戈壁建一座会“吸水”的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之六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一个干旱少雨、水生态敏感脆弱的戈壁绿洲城市,实现9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可能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用海绵城市建设这一开拓性的探索给出答案。
2022年5月,格尔木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作为我国高原干旱少雨地区首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格尔木水生态环境系统独树一帜,降雨稀缺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两个鲜明的特点共存,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水生态环境系统。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绝不能照搬常规海绵城市理念。
面对自己的“与众不同”,格尔木用两年的创新实践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建一个什么样的海绵城市?怎么建设?”的系列问题。
立足打造青藏高原干旱地区生态韧性宜居海绵城市样板示范,格尔木树立“大海绵”理念,通过新、改、扩建项目,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9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努力把格尔木打造成为干旱地区节水、治水、蓄水、保水协同推进的示范,青藏高原海绵技术和体制创新全景式展示的示范,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的示范。
看,在高原干旱地区,有一座会“吸水”的城;听,这座城的水在轻轻对你说……
格尔木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城市宜居性,助力城市转型发展。陈赟业 摄
理水润城
让格尔木的水能“交流”
6、7月份的渔水河仿佛一幅水墨丹青的山水画。碧水潺潺流淌,两岸绿树成荫、步行栈道平坦整洁,车与行人从路桥上通过,仿佛人在画中游。
渔水河是格尔木河流域的一条泉集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移民涌入格尔木市,填筑原有渔水河湿地修建住房,人为侵占河道,河道污染严重,形成黑臭水体,破坏了原有生态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水系连通受阻。
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由上游段六子湖处新建取水口将格尔木河水引入该项目新建渠道和原有东干渠1支渠,流经格尔木市儿童公园内昆山湖,再由儿童公园北门穿过金峰路进入渔水河,形成现在的5个水面,最终汇入有“格尔木之肾”之称的下游湿地。由此,渔水河水域实现了河湖贯通、水系连通、湿地恢复、水环境修复,成为了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城市生态廊道。
远眺渔水河,格尔木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韩芳说:“格尔木市渔水河生态治理及绿地建设项目恢复了格尔木河和渔水河地表水系自然联通,提升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能力,消除儿童公园水体发臭的现象,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循环,有效降低地下水灾害。我们还通过全市灌渠连接及改造提升,有效收纳道路雨水并作为行泄通道,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格尔木市属大陆高原气候,降雨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衡,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格尔木河瞬时最大流量可达到多年平均流量的20倍以上。城区位于格尔木河冲洪积扇形成的绿洲带,昆仑山和柴达木盆地极为重要的生态节点,既是地形地貌从高山向荒漠——草原——盐沼——湖泊过渡的重要绿洲带,又是昆仑山水资源经地表河流、地下岩土孔隙向盐湖运动的重要过水通道。针对这样的现状,格尔木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着眼于流域区域,全域分析城市生态本底,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树立“大海绵”概念,完善和构建“大海绵”骨架,构建理水润城的流域生态格局。
坚持“生态立市,山水润城”,以“山水润城”为建设理念,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纲”,以“水网汇用、灰绿增效”为建设主要方向,“经济集约、全民共享”为保障和目标,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解决好“水从哪来、水如何用、水到哪去”的问题,讲好格尔木生态故事、做好格尔木生态工程、形成格尔木生态向好的总体布局,让城市“基”更固、“质”更优、“绿”更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格尔木市不仅“读懂”了城也“读懂”了水,他们让水在城中循环起来,也让城在水的滋润下更具风姿。海绵城市,让水系水网再现格尔木的水文化底蕴、承载格尔木延续与复兴,更好地牵引带动格尔木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维护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海绵城市让人居环境更美好。殷之皓 摄
蓝绿交融
让格尔木的城会“呼吸”
在位于格尔木市主干道金峰路与盐桥路交岔口的望柳庄小游园内“藏”着一个海绵课堂,这里的景观设施上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什么是海绵城市、怎样建设海绵城市等。在不到一公顷的面积里,草地犹如地毯般将土地装扮得一片葱绿,高大的乔木伴着一旁的将军楼一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市民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更是一应俱全。
可别小看了这满目的绿色,里面的细节都“暗藏玄机”。步道经过透水铺装,可以促进雨水渗透、吸收地面扬尘,夏天比常规质路面更凉爽,有效缓解城市热导;绿地草坪比步道低20厘米,以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植被覆盖下的地表可见轻微高低起伏,有些地方还隐约可见沟渠,这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称为植草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望柳庄小游园是格尔木市建成的第一批海绵型公园,可以利用绿色生态设施控制雨水径流。
“利用城市空地见缝插针的设计海绵型口袋公园,以建设高质量园林景观为载体,提高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在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可增加透水地面面积比例,改善城市风貌。”生于斯长于斯的韩芳说。
公园里的诸多设施我们在格尔木的道路上也可以见到。采访当天,漫步在位于城市新区的夏日哈木路,韩芳会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向我们展示植草沟、透水路面等。韩芳的脚步停在了玉峰园小区南侧绿地边,她蹲下身,指向路缘石的一处空洞向我们解释:“我们在路缘石上采取错位开孔的方式,可以确保路面雨水能够流入周边的下沉式绿地。在绿地内,我们还设置了溢流井,用来收集下沉式绿地内多余的雨水,实现雨水的净化、续存,雨水稍加处理或不经处理即可用于绿化、道路清洗等。通过这些措施,让我们的城市能够顺畅‘呼吸’。”
这是一次“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的完美合作,是水、园、城共同构成的海绵画卷。格尔木市以补齐城市涉水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建立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这是一次治水、蓄水、保水与植绿、增绿、护绿的对话,是蓝色与绿色最美的交融。格尔木市将海绵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效衔接,蓝绿交融,构建安全可靠水循环系统网络;固基提质,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开源节流,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搭建城市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管理系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新旧同频
让格尔木的宅善“沟通”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格尔木市中心城区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外延出了新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下垫面类型不同、相邻水系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区分考虑。
该怎样让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步伐与新城区同频,从而真正实现全域化海绵城市建设呢?
格尔木在规划时明确了适合格尔木特点的海绵城市分区指引和管控单元指标控制的工作方法,科学地划分海绵城市建设分区,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在城市更新工作中重点解决合流制溢流污染,全面消除内涝点。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考虑从源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保留原有低洼地、河流、湖泊、湿地等滞蓄空间。其中的同与异让我们从两位母亲的休闲时光说起……
广达滨河新城小区里,居民苏云新带着3岁的女儿在小区池塘边玩耍,水面上一只小鸭子悠闲游泳,小区内的树木更是长得郁郁葱葱。“小区里有池塘有植被,我们经常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玩。小区还贴心地设置了科普板,让我们了解到这片池塘除了美化环境,还有蓄水等功效。”苏云新说。
说着,苏云新带着孩子走向小区单元门口。看着墙角的一块标牌说:“宝贝你看,这截短短的管子叫做雨水立管断接,楼顶的雨水可以直接通过这个管子流到草地里,浇灌这些花花草草。”小女孩重重地点点头望向了高高的楼顶……
格尔木在新建城区时,根据不同项目的用地性质和特点,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流程,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建筑与小区建设时,更是结合小区景观设计、建筑布局、市政设施及雨水景观水体、小区前庭等调蓄设施,打造格尔木市海绵型建筑与社区。
另一边,公路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张翠萍老人和几位邻居朋友在荫凉处闲坐,畅谈着小区的变化。这几年,小区的绿化增加了,今年又进行了补植补种;楼体的雨水立管接好了,虽然雨水不能直通绿地,但是再不会像瀑布一样从楼顶飞流直下砸在地上了;施工队伍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为小区铺设线形排水沟,再也不用担心雨天走在小区里一身泥了……“小区环境变好了,以后小孙子来家里也有地方玩了!”“停车位也建好了,每家每户的车也有地方停了!”“施工的工人告诉我,咱们小区的排水沟联通着东边的儿童公园。”……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格尔木市更加注重通过小区海绵化改造解决雨污分流、排水不畅等问题,补齐老旧小区雨污管网不完善、积水内涝等问题短板,利用居住社区内的空地、荒地和拆违空地增加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就地积存、消纳、滞蓄,发挥削峰错峰作用。
无论是新城区还是老城区,格尔木市通过分类施策,在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增添绿色、提升小区景观,增加群众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是老旧小区里铺设的沟渠、新增的绿地,还是新小区里漂亮的池塘、先进的节水设施,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格尔木海绵城市建设中暖暖的为民温情,在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市民,海绵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诚然,在高原干旱地区建一座会“吸水”的城,做起来不易,但敢作敢为、善作善为的格尔木人,正在将这一难事变为益事。
海绵城市建设,格尔木未来可期。
(贾泓 咸文静 殷之皓)
(青海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