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人称刘大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出身贫寒,早年间还干过掉脑袋的营生——贩私盐,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练就了刘铭传的胆识和一身高强武艺。毕竟贩私盐这个活不长远,于是刘铭传就想着转型,恰逢当时李鸿章在自己的老家安徽招兵,组建淮军。刘铭传果断带着自己的贩私盐团队“加盟”了李鸿章的淮军,正式成为了有编制的正规军。在淮军中,刘铭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因功升为“铭字营”(后又升格为铭字军)管带,成为淮军中的高级将领。

1862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20万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告急,上海租界内的洋人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军援救上海,洋人也组建洋枪队对抗太平军,但毕竟是兵力微弱,难以持久。清廷遂命令李鸿章率淮军往上海驰援,李鸿章命令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淮军三大将)各率本部兵马前往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因为淮军的装备多进口自欧洲,比太平军先进了一个档次,再加上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特别能打,特别是刘铭传,更是最先攻入上海,之后又往征苏南,兵锋威逼太平天国重镇苏州。最终李秀成不得不放弃攻打上海的计划,回救苏州,上海之围遂解。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廷开始裁撤实力强劲的湘军,当时湘军有20万之众,成为朝廷眼中钉肉中刺,在清廷的裁撤肢解下,湘军只保留了2万人的编制,即老湘军营。但北方的捻军依旧猖獗,战争并未结束,清廷只能依靠淮军继续卖力,在剿捻战争中,刘铭传再立奇功,因功被授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剿捻战争结束后,刘铭传根据战场经验,向朝廷上书要大修铁路,如果要是在那时就实施这个计划,那大清的命运也许真的会改变。可惜朝中守旧势力大肆诋毁,甚至攻击刘铭传想谋反,理由就是修了铁路后,刘铭传就可以迅速率军进攻北京城,在众人的攻讦之下,刘铭传被迫离开军界,回乡闲居。

1883年,当时世界上仅次于大英帝国的世界第二强国法兰西共和国发动了大清帝国的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主要分为三大战役,即越南陆战战役、马尾海战战役、台湾保卫战暨台湾海峡反封锁战役。首先,法军利用其法属越南殖民地,进攻大清的广西、云南地区,被清军悍将冯子材击败,是为镇南关大捷,法军最终止步中越边境。在镇南关受挫后,法军遂将目标对准孤悬海外的台湾,但前提是必须要解决当时清军最强的海军——福建水师,夺取台湾海峡的制海权。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偷袭了福建水师驻地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法军由此控制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彻底阻断大陆与台湾的联络,随即将主攻目标对准台湾。

在此万分危急的时刻,清廷再次启用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全权负责保卫台湾的战事。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冒着法国军舰的封锁,强渡台湾海峡于基隆登陆,之后在岛内各要隘增筑炮台、并招募本地兵勇加以训练。由于清军没有制海权,大陆对台湾的增援补给断绝,刘铭传只得依靠台湾本地的驻军10000人左右,外加20000余名民团抵抗武装到了牙齿的法军。所幸,在法军封锁海峡前,清军就已经向岛内输送了大量的武器,特别是重炮(这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84年8月4日,法军进攻基隆,法国舰炮摧毁了清军的岸防工事,刘铭传只得收缩兵力退往内陆设防,法军登陆后,刘铭传则率军逆战,包围登陆法军,击毙法军百余人,迫使法军仓皇逃回军舰。之后,双方在基隆展开几次争夺,都以法军失败而告终。1885年3月以后,法军加强兵力,大举进犯基隆,并攻陷基隆重要屏障月眉山,刘铭传只得退往基隆河南岸据守,此时距离法军第一次进攻台湾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清军已经精疲力尽,再加上后援补给几乎为零,清军的弹药业已耗尽,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当然了,法军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劳师远征,受困于弹丸之地,又久攻不下,士气低迷,加上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病逝于军中,法军的士气更加低落,双方都在苦苦支撑。

最终,还是法国人撑不下去了,执政法国的茹费理内阁因为中法战争倒台,新上来的内阁开启与大清谈判,清廷也决定见好就收,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合订越南条约》,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中国保住了台湾。而中越边界也保持现状,法军被阻于国门之外。中法战争是晚清少有的胜仗,特别是在台湾保卫战中,中国军民抵御法国侵略的事迹莫不可歌可泣。 中法战争结束后,朝廷意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遂于当年仿照内地制度在台湾建立行省,并以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