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信使,静默地传递着过往的讯息,当我们轻轻翻开尘封的相册,江苏农村清朝时期的老照片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门扉,引领我们步入那个遥远年代。
清朝时期,江苏农村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熠熠生辉,作为江南富庶一带,这里的农业发展堪称一绝,以苏州、松江等地为代表的区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产量颇为可观。
比如说江苏苏州地区,彼时苏州府的水稻亩产量在风调雨顺之年可达二三石之多,有力地支撑着整个江南地区的粮食需求,在全国粮食流通网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个江苏渔夫正在湖上泛舟,这种捕鱼方式是江南一带地区所特有的,可以看到,照片中的湖面上除了有渔夫、有渔船,还有一群鸭子,这些鸭子就像是渔夫的“捕鱼网”,渔夫把鸭子带到水面上,它们就可以在水里把鱼儿给叼上来。
一百年前江苏农村的码头,江苏农村的码头事实上不仅仅是用来摆渡,停靠船只的地方,更多的,这里更像是农村妇女们的活动场所,她们每天从家里拿来旧衣服,然后结伴来到江边开始洗衣裳。
江苏农村,正在劳作的农村妇女,这张照片乍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一个侏儒人,然而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个老太太穿的衣服过于不合身,才会有这种错觉,那个年代,穷人是很难穿上合体的衣裳的。
这或许就是鲁迅小说中写的“乌篷船”,也是江南一带的特色,这种船体积不大,上面的篷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放在船上很低矮,不知道行船的人会方便吗。
江苏农村的一个家庭合影,从这张照片看,这家人应该是属于村子里比较富裕的家庭了,每个人穿的衣服都是体面合体的,料子也比较好,照片中最右边写着一列字——“刘家项许家”,刘家项应该是地名,这家人姓许,很可能是外来人。
正在忙活的工人们,他们各司其职,忙的热火朝天,有几个人站在高处,看起来就是在锯木头,这个地方应该是门板厂,大家正在做的事就是做门板。
清朝江苏的一名僧人,他端坐在台阶前,手里拿着一个像“鸡毛掸子”的法器,这个歌僧人身宽体胖,看起来十分壮实有力量,他的表情也很沉稳淡定,一点没有那个年代老百姓身上普遍有的局促感。
一个穿着黑色棉袄的男人正做在街边的吃食铺子吃东西,他佝偻着背,看起来吃得很急切,其实那个年代的人,大家吃饭都是这种速度,毕竟,不抢着吃,饭就要没了。
晚清的江苏农村,几个人挑着水往小路上走,两边的槐树在阳光照射下洒出斑驳的光影,让这张照片有一种宁静的美感。
清朝江苏的乡镇上,几个妇女正在逛着街,为首的那个女子两只手端庄地放在身前,看上去应该是大户人家的管事的,和后面两个女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江苏作为中国的江南一带,风景自然不必多说,这张照片里,一个农夫挑着货物,坐在一座拱桥上,这座拱桥一看就十分古老,木制的桥板和木桩整个都透露着岁月的沧桑。
所谓江南水乡,就是照片中这种模样,江苏浙江一带,都是水系发达的地方,尤其在过去,交通方式比较落后朴素,大家出门往往还要靠着船只,所以可以说,水乡的人都是长在水上的人。
乡村的青石板路上,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慢悠悠的走着,她的身后有一颗正在开花的树,不过因为照片年岁已久,看不清那棵树的品种是什么。
非常热闹的集市,尤其有很多妇女聚在这里,不知道是在等待什么抢手的货物吗,清朝时期妇女的发型是有很多种类的,每个地域,每个民族,大家的头饰习惯都不一样,很显然,江南一带的妇女更多就是汉族的普遍发型。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照片中那个男人推着的小板车上面放的竟然是两头猪,两头猪被困在板车上,上面再用一个猪笼子罩住,然后就推着小车到镇上的市场去卖了,这就是早期的运猪商,但是到了今天,那就不是两头两头的运了,而是一大车几十头几百头的运。
一百年前的清朝,江苏农村里,三个农民正在插秧,这就是江南地带的典型农业面貌——水田,水田种稻子,而北方就是旱田,旱田里面种小麦。
在水塘边上,两个姑娘正在踩水车,这种水车也是南方农村里面重要的农业工具,对于调动水资源有很大的作用。
在一座石拱桥旁边,一个人正在捆稻草,旁边两个女人正在围观,可能是在这个人这里买稻草的,在冬天,稻草对于每个家庭都很重要,无论是做饭、还是烧火取暖,都会用到稻草,所以那时候有很多人就是从事这个行当。
这张照片也是典型的南方农村,地上那种石砖相信每个南方农村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见到过,照片中的老奶奶穿着朴素,一只手撑着一根长杆,面对镜头笑得非常苦涩,那个年代的女性就是这样,吃足了苦。
一个村庄里面,路上有一个人正推着一辆独轮车,独轮车上面坐着一个男人,旁边还站满了男男女女在围观,不过,大家看的其实都是摄像头。
一个普通农户的家庭院,可以看到院子里的两个人正在忙活着,一个人站在桌子前面,似乎正在裁布做衣服,另一个人在晾布,清朝时期这种手工业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
江苏农村里的一个女性,看起来就是财大气粗的那种,在农村,也不是所有人都是一贫如洗,很多人的穷其实都是因为地主的剥削,很显然,照片中这个女人,典型就是地主家的女主人。
江苏农村,江苏一直都是商品经济很发达的地区,当地农村也有着相对繁荣的贸易往来,即使是农村,河边的码头上常年也会停靠着各地往来的商船,这里附近的民居也就会更加密集一些。
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前,竟然有人在这里晾衣服,这个天然形成的洞穴,门口还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很有可能是一些穷人的居所。
照片中这个场景,拍摄的是一群人正在过桥,河道上架起的那座桥叫做浮桥,其实就是用很多艘船只拼接起来的桥,成本低,安全系数也相对较小,一碰到涨水,这个桥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江苏农村里的两个小孩,大概都是两三岁的模样,两个人都拿着一根木棍子,不得不说,无论哪个时代,小男孩都对木棍有着执着的偏好。
这样的农村画面一看就十分恬静美好,渔夫在溪水上捕鱼,远处的山脉连绵,若隐若现,溪水清澈,一眼就能看到鱼虾,这就是江南地区的乡野。
相对于城市,其实农村的人们会更加迷信,尤其在清朝时期,农村里的那些寺庙香火更是旺的不得了,照片中就是江苏农村的一座寺庙,虔诚的香客正在寺庙来来往往。
这是寺庙中的一个老师傅正在烧纸,每个寺庙都会有这样的大缸,里面全部都是烧过的纸灰,正是这种纸灰,和香火一起构成了寺庙中那种独特的气味 。
农村乡镇上的集市,也很热闹,知道今天很对南方农村也会保留这种赶集的传统,集市上一个商贩似乎正在蒸包子,蒸汽四处弥漫,十分具有烟火气息。
这张照片也是集市上的一处小吃铺子,铺子主人还是一个半大不大的小孩子,他穿着围裙,转头看向镜头,年纪轻轻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了,放在今天的时代看,十分令人心酸。
这张照片中,一个老人靠在柜子边上,手里拿着一根旱烟抽,这样的形象其实在今天的农村里依然存在,那些活得岁数比较长,辈分比较大的老人,他们到今天也还抽着这种旱烟,像是被时间遗忘了。
这张照片中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院子里那两个大石墩子看起来非常抢眼,过去的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这个,这和家里的磨盘是一样的地位。
总而言之,这些老照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江苏农村的面貌,和那个年代人民为生活拼搏奋进的模样。
所以,我们也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守护和传承江苏农村的根脉与灵魂,让这份历史的馈赠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后人留下更加璀璨的文明瑰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