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北京 太医院的太医 大家在清宫剧里都见过太医吧,一本正经的穿着跟大臣相似的衣服,看上去还挺威风。 有些御医还挺有地位,甚至会参与一些派系斗争。但是,我今天要告诉你太医的真实工作状态,保证看完打死你也不当太医。 这是来自清朝慈禧太后的8位女官之一,著名的德龄郡主的回忆,真实还原了太医的工作状态。
太医给太后诊脉 这一天,老佛爷游湖受了点风寒,咳嗽的厉害,额头也发烫,总管太监李莲英赶紧命令小太监传太医。 不一会儿,四名太医鱼贯而入。太后此时已经坐在了一个比较低的御座,两边各放了一张小小的方几,上面放着垫子等着太医给自己把脉。 几名太医见了太后不能马上瞧病,照例先磕了九个响头,然后才开始看病。
中医把脉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但太后是万金之体,谁都不敢正视太后,更别说让太后张大嘴伸舌头了,也不敢问太后哪哪儿不舒服。 所以,“望闻问”都省了,直接“切”,因为毕竟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还是把脉,这一步再省了真不用看了。 宫女把太后两边的袖子挽起来,盖上很薄的绢帕,四名太医跪着走到跟前,先有两名各分左右把脉。他们把脉时的表情是既害怕又羞赧,故意把头侧向一边,怕不小心看见太后。
《西游记》孙悟空悬丝诊脉 这里插一句,太后看病尚且隔着绢帕直接诊脉,古装剧里随便一个大小姐动不动就悬丝诊脉,有多么不靠谱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继续说太后看病的事儿。通常中医给病人诊脉,一只手最多也就半分钟,但是现在四名太医面对的是当今垂帘听政、大权在握的太后老佛爷,这个病看好了不一定赏,但是看不好说掉脑袋一点都不稀奇。
《甄嬛传》中的温太医 所以,这四位太医老爷诊一只手要半个多小时,这期间,太后一咳嗽,四个人跪在地上还不时用眼神交换意见,交换完,继续像研究一块无价之宝一样,苦思冥想地给太后诊脉。 他们分成两人一组,每一组都是诊完一只胳膊后,两人交换位置,诊另一只胳膊。大概过了一个时辰,终于完成了这项工程,四个人跪地磕头,然后退下。
《大长今》 旁边的殿里,已经准备了桌椅笔墨,四个人坐下各自写一张脉案,然后一交换发现,每个人写的都各不相同,没办法,只好商定好一个共同的口径,撕掉原来的重新写一套差不多的出来。 写好脉案,就开始开药方。四个人还是各自开了一张药方。但是这次不讨论,也不交换了,直接递给李莲英,去呈送太后。几位太医老爷也可以暂时喘口气儿了。 太后这边让两名女官拿出《本草纲目》等药物著作,还找来了一名负责书写的太监、一名熟悉各种草药植物的太监。 然后太后拿起一张药方。 “这一样是我们最不喜欢的,为什么写上啦?” “这一样又是没什么价值的,我们也不要用它。” “这一样是很普通的,谁都知道是用来提神的。” ...... 凡是被太后这样批评的,都不会被负责书写的太监记录。 “再瞧这一样,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这时候那个通晓草药、植物的太监就探过头来,看了一眼,一边翻开药书。 “回老佛爷,这是凉血用的。” “好啊!这一样是可以用的,把它记下来吧。”负责书写的太监就记下了这一味药。 ...... 每一张药方大概有十二味药,太后就这样在每一张方子上选三四种自己看着顺眼的记下来,组成第五张药方,全然不管什么“君臣佐使”,什么配伍得当。 这张药方在女官的监督下,由小太监送到四位太医老爷手中,然后去专门存放药材的偏殿抓药。 虽然太医老爷们对这些药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因为是太后老佛爷的药,他们每抓一味,还是要核对很久。
所有的药抓好后,继续在女官的监视下,来到太后宫殿的后殿,这里有一个专门为太后烧水煮茶的地方,现在已经单独点起一个火炉,上面放着一个银的药罐,旁边桌子上还有一只玉碗,下面有一个金的托盘,玉碗的远处还放着四个瓷杯。 四位太医老爷仔细把药煮好后,用银制的滤网,反反复复地过滤药汁。过滤好之后,分别把一只玉碗和四个瓷杯倒满。然后由小太监端着,带着四位太医去见老佛爷。 见到太后,四位太医依然是一顿磕头叩拜。小太监把玉碗交给李莲英,把四个瓷杯摆在四位太医面前。四位太医轻车熟路地端起杯子里的药,一口气喝下。 好了,自己召来的御医,自己定的药方,人家自己也喝了药证明没毒,老佛爷终于也捧起李莲英递过来的玉碗,把苦涩的药汤喝下。 四位太医终于可以退下了,当然还不能闲着,因为本来挺好的身体,却被强行喝了一副外行抓的药,得赶紧再配点药中和一下。这差当的太不容易,但这种以身试药的规矩也不是老佛爷创制的,也不能全怪她。
慈禧
这样的行医经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却十分正常,感谢这个时代吧,就算穿越过去也千万别当太医。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