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座神奇的寺庙:不受香火,不做法事,不开山门。明武宗朱厚照御笔亲批:凡当地官运军民各色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大小一切事务。 敕赐承恩寺,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和周围的寺庙不同,承恩寺不在深山,而是在车水马龙的京西古道。 这座寺庙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温祥亲自督造,第一任主持宗永,相传是光宗皇帝的替身僧,同时,宗永还是掌管大明所有庙宇的官。 承恩寺的设计,用了大片的朱红和大龙壁画,一般寺庙中的壁画画得都是佛菩萨金刚之类的宗教壁画,唯独承恩寺的壁画,画的是龙和人。

比如承恩寺大殿东西两侧画着黄绿青白四条五爪龙,除此之外,还有一副栩栩如生的“云龙五现”壁画,绘画技艺巧夺天工,一看就知道是当年宫廷画师的手笔。 同时,承恩寺的格局是罕见的“回”字型,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和故宫三大殿的设计异曲同工。 放眼中国,哪家寺庙能用这么多皇家元素? 在大门前有两座上马石,全天下有上马石这个配置的寺庙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因为只有官员往来频繁,才需要用到上马石这种东西。 承恩寺内的钟鼓楼,也和别的寺庙不同,它和殿房连为一体,说它是钟鼓楼,不如直接称呼这样的建筑为“瞭望塔”。

在承恩寺四角,各有一座石砌的碉楼。这种能攻能守的杀气腾腾的建筑,出现在普度众生的寺庙里,大写的一个“违和”。 而且据一些老人说,四座碉楼之下还有错综复杂的地道相互连接,高度和宽度能让一个成年人猫着腰快速跑过。 也不知是设计时的考量,还是先入为主的概念,承恩寺给人的压迫感和普通寺庙的伟光正带来的压迫感是不同的。 承恩寺给人的压迫感,是略有些阴森的。 一个寺庙里,有这么多本不该出现的东西,合理么?

大明,尤其是正德年间,当太监是最有前途的职业,明朝太监的最高级别叫“司礼监掌印太监”,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朱笔代皇帝批复大臣的奏折。 我们熟知的明朝大太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都是掌印太监,他们在替皇帝处理政务的时候,也替皇帝管理着家里人,比如太监、宫女、东西厂藩子、锦衣卫。 厂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将情报据点设立在文武百官都会经过的京西大街,是最好的选择,而身居高位的温祥也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 我们可以合理猜测承恩寺是明代厂卫的情报据点,也可以猜测这里是明朝皇帝的行宫,地道和其他空间的存在是为了皇帝可以及时避险。

更有人说,承恩寺是一处藏兵场,种种传说,不一而足。 可惜的是,历史上对承恩寺和温祥的记载十分的少,承恩寺中的地道和那么多神秘空间的作用,我们没办法从历史的记载中还原出来,包括建造承恩寺的真正目的。 承恩寺身上的神秘面纱还要陪伴它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好在,承恩寺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如果大家有时间,不妨亲自去承恩寺走一走,看一看这座紧闭山门500年的寺庙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