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说越聪明!一岁后宝宝最需要的日常对话清单

一岁后的宝宝开始对着玩具 “咿呀” 说话,看到妈妈会伸着胳膊 “妈妈” 地叫,虽然吐字不清,却藏着强烈的表达欲。之前带宝宝去体检,医生说 “这个阶段的宝宝就像海绵,你说的话都会悄悄吸收,多和他说这些对话,能帮他积累词汇、锻炼思维,越说越聪明”。我按医生给的方向试了两个月,宝宝现在看到苹果会指着说 “果”,还会模仿我拍手。这些 “日常对话” 不是生硬的教单词,是融入吃饭、玩耍的自然交流。“越说越聪明” 是说对话能促进语言和认知发展,不是说能立刻变 “小天才”。那些说 “聊一个月就会背诗” 的,太夸张了,宝宝的成长得慢慢来,对话是给他们的成长搭梯子,不是催着跑。

穿衣服时和宝宝说 “身体部位”,能帮他认识自己。给宝宝穿袜子时,捏着他的小脚丫说 “这是宝宝的小脚,圆圆的,要穿袜子啦”;套袖子时说 “左手伸进来,右手也要进来哦”。以前我总闷头给她穿衣服,现在边穿边说,她会盯着自己的手看,偶尔还会动一动。有次穿鞋子,我说 “把脚抬起来”,她居然真的抬起了脚,虽然是巧合,却让我特别惊喜。说的时候声音可以轻柔点,配合动作轻轻碰她的身体,比如说到 “肚子” 时,轻轻摸一下她的肚子,让她把词语和身体部位对应起来。

吃辅食时聊 “食物”,能丰富她的认知。喂宝宝吃南瓜时,用勺子挖一小块说 “南瓜黄黄的,甜甜的”;吃青菜时说 “这是青菜,绿绿的,咬一口脆脆的”。她现在会盯着勺子里的食物看,有时候还会伸手想抓。之前喂饭时总催 “快吃”,她吃得不情不愿,现在边说边喂,她居然能多吃两口。可以让她闻闻食物的香味,比如闻闻香蕉说 “香香的对不对”,把 “香” 和气味联系起来。有次给她吃胡萝卜,我说 “橙橙的”,她居然指着自己的橙色玩具,好像在对应颜色。

陪玩时问 “简单问题”,能引导她思考。宝宝把积木扔到地上,我会指着积木说 “积木掉地上了,宝宝能捡起来吗”;她抱着小熊时,问她 “小熊是不是很软呀”。别指望她马上回答,她的眼神跟着你的话动,就是在思考。有次她把球滚到沙发底下,我说 “球去哪里了”,她居然爬到沙发边往里看。问问题时语气要带点好奇,比如拖长声音说 “这是 —— 什么呀”,她会更愿意关注你说的话。之前我问得太急,她反而把头扭开了,后来放慢语速,她才愿意回应。

出门时说 “看到的东西”,能拓宽她的视野。推宝宝下楼时,看到小狗说 “小狗在跑,汪汪叫”;看到树叶说 “树叶在飘,风来了哦”。她现在看到小狗会兴奋地拍手,好像记住了这个动物。看到花朵时可以说 “红红的花,宝宝摸摸看”,让她用手感受花瓣的软。有次看到汽车经过,我说 “汽车嘀嘀”,她居然跟着 “啊” 了一声,虽然不对,但明显在模仿。出门时的对话不用复杂,看到什么说什么,比如 “太阳好亮”“云朵白白的”,简单的词语反而容易被记住。

睡前说 “日常小事”,能帮她梳理一天的经历。躺在床上时,轻轻拍着宝宝说 “今天我们去公园了,看到了小鸟对不对”;“宝宝今天吃了南瓜,甜甜的”。她会盯着天花板,偶尔发出 “嗯” 的声音,好像在回忆。以前哄睡时总沉默,她翻来覆去睡不着,现在边说边拍,她居然能更快安静下来。说的时候节奏慢一点,像讲故事一样,不用追求她说什么,只要她能安静听着,就是在吸收。有次说到 “玩积木”,她突然坐起来指向积木盒,原来她记住了。

和宝宝对话的关键是 “有回应”。她 “咿呀” 说话时,别打断她,可以跟着说 “宝宝在说什么呀,妈妈在听呢”。她会觉得自己的表达被重视,更愿意开口。之前我总急着教她 “说妈妈”,她反而不吭声,现在耐心听她 “说”,她反而愿意模仿我的话。对话不是单向输出,是你来我往的交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她在回应你。

这些对话做起来一点不麻烦,就是把平时该做的事,加上几句简单的话。坚持下来会发现,宝宝不仅说话早了点,眼神也更灵活,看到熟悉的东西会主动表达。其实聪明不是指会多少技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表达,而这些日常对话,就是在给她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浇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