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55年,1月。
新年伊始,一场特殊的会议,在阿瓦迪如约举行。国大党成员齐聚一堂,焦急地等待着党魁尼赫鲁的出现。
不久之后,尼赫鲁带着一个重大的消息来到了大会上。他高调宣布:印度,要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而尼赫鲁这番看似古怪的惊人言论背后,也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奇葩史诗……
政党之争:国大党与社会主义
国大党可谓历史悠久,不仅是印度各政党里的“元老级王者”,也是亚洲资历最深的现代政党。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顺理成章变为执政党。
彼时,侵略者已经离开家园,徘徊中的印度接下来要走哪条路,成为了摆在眼前最关键的问题。有趣的是,这个问题本不需要讨论。
原因十分简单:国大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政党。
按理来说,在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印度应当毫不犹豫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偏偏,当时的国大党,极具特殊性。
早在成立之初,国大党的性质便不够“纯粹”。
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里,与其说国大党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不如说它是印度全民族推选出来的旗手。因此,国大党可以代表不同阶级的集体利益,甚至与印度共产党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
要知道,在印度独立前,印度共产党员均可以凭借个人身份,加入国大党。
更重要的是,国大党在工农中的影响力惊人,远远超过了印度共产党。
就农民而言,国大党在乡村设置了邦委与县委,在广大农民中,构建了完整的基层组织。曾经被无视的底层农民,在国大党的帮助下,有了发声的可能。
在1930年代,国大党还是农民减租政策的最有力支持者。
因此,印度农民大多对国大党怀有好感。与此同时,印度工人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早在20世纪初期,国大党便在工人阶级中间,散播革命火种,不仅帮助工人们组建工会,还领导了众多工人运动。不可思议的是,身为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主席竟然还当选过全印度工会主席。
可见,国大党具有“双重性质”。
这个神奇的政党,身体里似乎同时流淌着两种血液,这两种基因天生水火不容,却由于特殊的历史选择,得以在国大党内和谐共存。
但是,共同的敌人已经消失,不同阶级的利益势必发生碰撞。在酝酿出不可调和的冲突前,国大党势必要做出选择。
这时,一个关键性的男人登场了:尼赫鲁。
美好蓝图:国大党的设想
身为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决策,便为党派与国家指明了未来的道路。
而他的构想十分明确,一言以蔽之,要在印度搞社会主义!
1954年,尼赫鲁应邀访问中国,这场中国之行,更加坚定了他的判断。
在尼赫鲁看来,中国与印度如同“孪生兄弟”,不仅同为文明古国,还同样历经了艰难跋涉的近代。而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国家欣欣向荣。
因此,尼赫鲁信心满满的认为,印度也可以复刻这份成绩单。
于是,1955年,尼赫鲁在国大党会议上宣布,印度的未来,应当是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
为了强化这一概念,尼赫鲁还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文章中,他骄傲的宣布,印度正在努力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尼赫鲁为其取了一个新名字:民主的社会主义。
而这个关键词,被写入了国大党的党章。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社会主义运动,在印度拉开帷幕。
为了实现心中的宏伟蓝图,尼赫鲁做了不少事。
首先,他开始不遗余力的推动“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要配合五年计划来发展,从1951年开始,印度的国民经济便与一个接着一个多五年计划紧密捆绑。
尼赫鲁提出,将关键部门收归国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生产部门。
此前,印度的大量工业生产,被掌握在私人垄断者手中。尼赫鲁敏锐的意识到,这种“各自为营”的发展方式,在短期内,无法搭建起国民经济的基础。
因此,尼赫鲁颁布多项法案,推动工业部门国有化。1951年,工业法问世,三年后,工业发展战略逐渐成熟,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通过。
其次,除了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大展拳脚之外,尼赫鲁的土地改革同样也不容忽视。
当时,印度的大多数耕地,都处于“柴明达”制度下。所谓柴明达,实际上是国王的包税人,也就是中间人地主。尼赫鲁果断决定,废除这项制度,全面土改。
据统计,在1948年到1955年期间,印度在农村地区,一共废除了250万柴明达,赎回了大量土地。
随后,政府还展开了“公平地租”与“保障租佃法”等活动,将土地以尽可能公平的方式,分发给农民。
另外,在工业与农业之外,尼赫鲁所推行的社会口号,也足以令人心潮澎拜。
在当时,“社会公正”与“社会均等”是毫无疑问的政治正确。政府的首要任务,则是消除贫困。尼赫鲁本人,曾发表过多次慷慨激昂的演讲,用来阐述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
比如,他高调宣称,印度的“社会主义”,就是能够给全国人带来公正与幸福的制度。在印度社会主义的光辉下,每个公民都会均等的拥有机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尼赫鲁更是怒斥财富不均问题,指出,印度绝不会将大量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真正的社会财富,应当在贫苦大众之间流通。
乍一看,尼赫鲁似乎为印度的社会主义绞尽脑汁,呕心沥血。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残酷现实:破灭的社会主义
倘若当真如尼赫鲁所言,那么印度万万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看看印度如今的模样,我们可以给出确定的结论:印度的社会主义,彻底玩砸了。
其实,印度的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印度的社会主义,完全是大型的政治作秀。
先说工业,国有化几乎就是个笑话。
法律规定,印度的公营经济,大事小情都需要经过咨询委员会的同意。原本,这只是一个调整公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关系的中立机构。
但实际上,这个关键机构,早就被资本家所把控。
因此,印度表面上在发展公营经济,实际上是在为私人资本提供便利。
打着国家的名号,这些私人资本甚至更容易垄断资源。比如,私人资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原料、运输与销售便利,不会受到任何谴责。
1947年,印度刚刚独立的时候,塔塔财团的总资产仅仅为2.37亿卢比。但是,历经多年的“国有化”改革后,塔塔财团的资产不减反增,竟然在1967年飙升到了58.46亿卢比,堪称荒谬!
甚至,在尼赫鲁去世后,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继续推进了这一虚伪的经济国有化。
1969年,国大党政府直接将全国最大的14家私营银行收归麾下,甚至垄断了煤炭与炼油工业,将国民的共有资源,变成了国大党的私产,却还要继续宣扬,这是向社会主义方向的大迈进。
其实,国大党与资本集团关系匪浅,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印度的资本家们非但不害怕国有化,反而还拍手称快。因为国有化程度越深,资本家牟利的空间反而越大。
再说农业,印度的土改,实际上就是巨大的骗局。
从表面上看,地主的数量是减少了,但是,封建的土地制度依旧根深蒂固,成为了印度农业的基因密码。
政府规定,地主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自耕地,不仅如此,政府统一收购的土地,最后也是按出价销售给富农。
而这些人,本身就是地主。如此一来,地主名义上成为了历史,可实际上,依旧是农村的实际掌控者。
财富也好,地位也罢,基本上都没有发生改变。
此前,国大党还试图推广土地限额法,征集了将近100万英亩的土地。但是,最终落地执行时,能够参与分配的只有40万亩,而1967年的印度,一共有超过3亿的贫苦农民。
僧多粥少,改革注定是一场空。
就连1965年推行的绿色革命,也无形中加速了贫富分化。
通过绿色革命,印度农业的整体产业的确有了提升,但是,普通农民并没有参与这项活动,只有地主与富农从中获益。
而决定试点地区的,正是号称社会公平的国大党,一番操作下来,农村之中的两级差距更加鲜明。
由此可见,尼赫鲁的种种豪言壮语,不过是用来安抚民心的一种口号。
这种口号的本质,依旧是剥削与忍耐。
英迪拉·甘地在70年代初,无数次重提“消灭贫困”。但是,大多数印度人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直至今日,这种巨大而魔幻的落差感,依旧没有改变。印度的社会主义,自始至终,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一场表演,势必玩砸!
参考文献:
1、苗光新.苏东剧变后印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4(2):103-106
2、陈秀川.浅析印度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兼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4(2):66-71
3、张泽森.尼赫鲁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及其后果[J].社会主义研究,1982(6):29-36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