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表示,中俄此前合作建设的大飞机项目,俄罗斯还想继续参与。俄罗斯此前单方面宣布与中国“分手”,在C929大体设计完成的情况下,俄罗斯此时想要“重新加入”,恐怕不简单。

中俄联合研制的宽体客机CR929

日前,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丹尼斯·曼图罗夫透露,俄罗斯正在考虑为与中国的一个联合项目供应各种部件,特别是动力装置,用来建造远程宽体飞机。

俄方说的项目,是指中俄之前计划合作研制的宽体客机CR929。这么一说,大家可能会非常疑惑,既然已经是合作研制了,为什么俄方的表述特别像一个想要加入的“局外人”呢?这样的感觉是正确的。

中俄联合打造长途宽体客机的项目开始于2014年,这个飞机名就叫CR929,其中的“C”和“R”是两国英文首字母,代表该飞机由中俄两国合作研制。该合作项目由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UAC)和中国商飞公司的合资企业——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RAIC)负责开发。

项目进行了快10年,就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不断有消息传出,俄罗斯正在减少对该项目的投入,甚至有退出的打算。时任俄罗斯副总理的尤里·鲍里索夫也在2022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俄罗斯正在减少与中国联合建造远程宽体飞机CR929项目的参与度。他给出的理由是,中方的需求很高,这使得俄方的参与度越来越低。言外之意就是,俄方的设计和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中方的要求。

中国商飞C929宽体客机模型展示

在2023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中国商飞展台的远程宽体飞机上的徽记,已经由CR929改为C929。这被外界视为,俄罗斯正式确认退出与中国联合开发远程宽体飞机项目的标志。不过,联合飞机公司( UAC )的首席执行官认为,俄罗斯退出的主要原因还是俄乌冲突的爆发。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人员用于应对战争,加上西方国家的多番制裁,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俄方没有能力执行与中国的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俄罗斯航空严重依赖美欧的技术和相关企业。美欧严厉的制裁,也使得俄罗斯航空及相关企业,无法开展正常生产和研发活动,所以俄方最终退出了项目。当然这是俄方企业的猜测,也只能代表个人观点。

但是,如果了解了C929项目的初始规划,就会明白,中俄双方还是因为利益问题最终分道扬镳。从2011年开始,中国商飞就开始构思研发新一代远程宽体大飞机,代号C929,意为窄体客机C919的升级款。

这原本就是中国自己的研发项目,虽然投资金额高,技术难度大,发展风险大,但是对拉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方面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发。与此同时,项目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航空企业,希望分一杯羹。

2014年,普京出席亚信峰会

中国也由于经验有限,不排斥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研发。201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率先提议参与该项目,并且利用双方优势进行合作,俄罗斯的优势在于多年的设计经验,而中国的优势在于资金和市场,就这样,两国一拍即合,开始了合作。这也与2022年俄副总理的话对上号了,俄退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技术不能满足中国的要求。

不少人认为,目前,中国商飞已将窄体客机C919已经投入商业运营,但中国远程宽体客机项目却出现了延误,俄罗斯的退出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并没有就此放弃。

经过多年努力,就在上个月底,中国商飞的负责人表示,中国首架宽体飞机正处于“详细设计阶段”,中国商飞公司选定在2021年建造C929机身的中国制造商华瑞航空表示,第一架“机身中段”将于2027年9月1日之前交付。

这表示,中国已经在C929的设计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商飞表示,C929 将拥有约280-400个座位,航程为12000公里。在全球新飞机短缺的情况下,中国希望今年扩大中国商飞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足迹。

2023年5月,C919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但是,今年2月,参加新加坡航展的中国商飞代表表示,C929 的发动机尚未选定,这也给了其他国家参与合作的机会。也许是看到中国取得进步,俄罗斯觉得这个项目还是“有利可图”,想起自己曾经半路退出的行为不够意思,想来锦上添花,所以想要为C929提供发动机。

曼图罗夫表示,虽然俄罗斯准备继续与中国在远程飞机项目上进行合作。但合作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俄罗斯目前主要是集中于零部件的开发,包括发动机。

据悉,俄罗斯技术集团正在制造一种重型飞机发动机PD-35,该发动机专为远程飞机而设计。不过,目前俄罗斯在飞机航电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已经较为落后。所以中俄能否在该项目上“并驾齐驱”,还有待商榷。

不过,目前已经有消息放出,中国正在研制国产宽体发动机。一旦中国研制成功,那么这架飞机有没有俄罗斯的发动机已经不重要。自主研发大飞机的道路远非坦途。它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艰苦的市场开拓。

即便面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壁垒,中国的大飞机项目也没有半步退缩。从C919客机到运-20大型运输机,每一步走来都凝聚了无数中国航空人的汗水与智慧。未来,中方还会继续努力,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大飞机自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