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从古至今,“少年天才”总是让人羡慕,但他们的身上,往往都隐藏着无数的辛酸和隐忍。 在2016年的2月24日,一则消息震惊史学界,18岁的西安高中生跳楼自尽。

这个性情耿直的天才少年,为何在18岁那年,在距离高考只剩下一百多天的时间里,用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究竟遭遇了什么?

少时聪颖 林嘉文于1998年5月生于陕西西安的一个书香门弟。 林嘉文从小就是在书香中长大的。 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林嘉文就熟练背诵各种古诗词。 每逢家人聚会,他总能靠着自己最擅长的一项“背诵古诗词”,博得亲友们的一致好评。 因此,他从小就是在长辈们称赞声中长大的。 上学以后,林嘉文就对古诗词和文言文非常喜爱。 林嘉文的另一大爱好,就是每日按时收看《百家讲坛》。

而且,除了观看之外,他还有思考的习惯,每次听《百家讲坛》里的一些专家讲解,他都会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献,自己再思考一番。 《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只要是和历史有关的,他都会一遍遍地阅读。 与其他年龄相仿的小孩不一样,其他人还在玩闹的时候,而他则是沉溺在那一望无际的史海当中。

16岁出版专著 上初中的时候,林嘉文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编成了一本书。 那本书是林嘉文成名的开始,那年他只有16岁。

能够在这个年龄就撰写书籍,并且是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书,确实是个天才。 林嘉文的父母和老师,在那一刻,既惊又喜。 之后,这部作品被送往一家出版社,由出版社将它发行。 一部新书的发行,当然少不了要做些宣传,不过被林嘉文婉拒了。 他一再叮嘱学校和出版商,一定要保密,千万别用自己的年龄来做宣传。

他不想让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年龄上,而不是集中在他的作品上。 他觉得公开自己的年龄,只会本末倒置,让人更关注他的年龄。 他认为: 如今,很多人都对少年成名抱有敌意,要么觉得他是作弊,要么觉得他一定会“伤仲永”

出版第二本著作 没多久,他的第二本书也跟着出版了。

这次,他没有拒绝出版社的宣传要求。 林嘉文毕竟是个老成持重的孩子,先前已经就想好了自己会面临什么。

因为他很明白,以自己的年纪,这件事情一曝光,必然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不过他也没有料到,会来的如此之快,一时之间,各大媒体都在向他进行专访,不少记者更是如同追星一般,对林嘉文穷追不舍。 根本就不在乎有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也不关心有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唯一关心的就是流量,一周之内,他接受了13次的专访。

这种采访的活动,让他的精力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根本没办法集中在学习上,虽然林嘉文此时是名利双收,让人眼红。 但这对他家人而言,却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但却无可奈何。

林嘉文被爆光后,网上的报道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 关于这位少年天才的事迹很快就风靡了整个国家,以至于渐渐失控。 有些人把他吹得神乎其神,有些人则认为他的书的真实性,甚至认为他的书是家人帮忙写的。

虽然林嘉文博览群书,算得上是个天才,但他终究还是个少年。 面对潮水一般涌入的讯息,他渐渐有些承受不住,焦虑,不安,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 他已经不敢再去面对别人的怀疑与指责,更不敢再让自己的读者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那个被塑造出来的完美无缺的人物。 敏感的他还意识到,他的父母甚至对媒体对他的一些评价是认同的。 旁人以为林嘉文已经成功,却不知道他的内心已经崩溃了。 他成为了一块学校的“活招牌”和高高在上的“别人家的孩子”。

各大访谈节目,也都陆续和林嘉文取得了联系,而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林嘉文也是越发的沉默。 他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名声,而是历史。 “天才少年”、“史学之星”,这些荣耀的名头,几乎是一天比一天响亮。 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的外表上,而这个人的内在却常常被忽略和最易受到伤害。 大家都在和他谈论历史和学术,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说说心里话。 所有人都忘记了,他也只有十六、七岁而已。 慢慢地,尽管他在外表上表现得很放松,但是内心深处,他已经变得抑郁起来。

高处不胜寒 对历史的痴迷使林嘉文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困惑,林嘉文将自己也带进了历史之中。 透过历史,他看到了人性,看到了这个世间的规则,对于林嘉文而言,这不是什么好事情,而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林嘉文当初在分文理科时,选的是文科,不过在同学们们遇到选科的困惑时,他还是劝同学们选理科,因为这样更容易找工作。 林嘉文是真的想要选择文科吗,如果不选择文科,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林嘉文感觉,自己这辈子都好像只有一条路! 同学们都以为和他不是一个层次的,不敢有人靠近他。 但他们并不清楚,林嘉文的心已经千疮百孔,他想要停下脚步,甚至想要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

天才的陨落:未来 对我太没吸引力 林嘉文的遗书,有点长…… 他说出了长期的苦闷,说明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很长很长的遗书中,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浓浓的绝望。

他总感觉,自己的前方,总有一条“不能超越的界限”。 他认为,生命中所包含的“虚假”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 到了后来,他甚至认为,将自己束缚在一种学术上,这种人生实在是太庸碌了。 于是,他失去了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只觉“无趣”。

这么多年来,我们毁掉了多少天才? 2019年11月13日,17岁的少年天才徐誉舒,在重庆二外的教学楼上,从高处一跃而下。 而在2021年,19岁的天才少年,张一得在北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徐誉舒的遗书是这样写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前段时间“韦神”火遍全网,他的各方面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看到他面对镜头时的局促不安,希望媒体不要刻意地去打扰他,让他沉浸在他的学术世界里,不受干扰,潜心研究,让他静静享受他的快乐,并为国家做贡献! 林嘉文的父亲曾经回忆道:“在还没有上学的那几年里,儿子是最开心的。见到小猫小狗,花草树木,他都会认真地向他们问好。” “我无法呼吸”,是这个天才少年最后的感受。 不过好在,以后他再也不必承受那种憋闷的感觉了。

写在最后 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我们该怎样守护孩子心中的一片净土。 面对越来越卷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在学习之外,心理上的压力和问题,也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怎样让孩子安心,这是我们作为父母要为之努力的。

保护孩子和爱护天才,最好的方法,就是别把他们逼得太紧,让他们“心无不安”,否则,我们就成了凶手。 最后,引用了林嘉文最爱的一句话:南有嘉鱼,烝然汕汕。 但愿有更多和他一样的人,在另外一方天地,也能像水中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