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县人社局一纸公告,虐猫者苏某某被逐出事业单位招聘队列。
作为曾将人用药物碾粉投喂流浪猫五次的华中农大学生,苏去年已被校方烙上严重警告处分。关键是此事经网络再度发酵,苏某某的考公大门恐怕已彻底关闭。
---
时间回溯至2024年,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十余只流浪猫离奇死亡。
经调查,该校学生苏某某在2024年10月至11月间,将人用药物碾成粉末投喂流浪猫。校方依据《学生纪律处分规定》,对其作出严重警告处分。
时隔半年,当苏某某以“考生”身份进入事业单位招聘考察环节时,其虐猫前科被网友扒出,平乐县人社局最终以“品行不良”为由将其拒之门外。
---
虐猫者被挡在公职门外,不是平乐县人社局的道德洁癖发作,他们有足够的理由。
虐猫不是“玩过头”,更不是“不懂事”。研究表明,成年后仍出现此类行为者,可能具有人格障碍倾向。
上海长征医院心理科副教授潘霄指出,虐待动物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之一,放任不管可能导致高度社会风险。
美国精神病学家麦克唐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童年虐待动物、放火、遗尿”三类行为是未来暴力犯罪的早期信号。大量案例显示,许多杀人犯、纵火犯、破坏公共秩序者都有过虐待动物的经历。
---
苏某某的行为绝非偶发。
他不是无意中伤害动物,而是有预谋地将药物碾碎投喂给十多只流浪猫,说明其对生命缺乏基本敬畏。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虐待动物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人际暴力、财产犯罪、药物滥用和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
换言之,一个连动物都不尊重的人,很难指望他会尊重他人权利和社会规则。
---
中国法律虽未设立虐待动物罪,但社会惩戒已经在启动。
网红徐某辉因传播虐猫视频被治安拘留,印证了“破坏公序良俗”,会因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无论是苏某某,还是徐某辉,他们低估了冒犯养猫者、爱猫者底线的后果。
---
毕马威中国近日发布的首份宠物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4.3亿只,城镇犬猫数量达到1.2亿只。
而《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养犬人数为3412万人,养猫人数为3631万人,养猫人群已超过养犬人群。2024年城镇犬、猫主人有7689万人,其中犬主人3601万人,猫主人4088万人。
宠物消费的主力人群呈现出年轻化和高知化的特征。“90后”“00后”在养宠人群中占比超六成,养宠人群中高学历人群比例也在持续上升。
---
这意味着,苏某某踩中的是当代中国最敏感的舆情“地雷”。
当他向流浪猫投下药粉时,激怒的不只是猫保护者,而是7689万城镇养宠人,而且是同龄人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这群年轻人手握三件致命武器:社交媒体动员力(“90后”网络原住民),理性维权能力(高知占比52%),情绪忠诚度(把宠物当家人比例达74%)。使得抵制行动呈现组织化传播特征——从校园论坛到职场社交圈,从学术型科普到法律条文解读,抵制声浪通过知识精英的二次传播,迅速形成对苏某某个体名誉的精准打击。
---
再加上网络时代赋予的核弹级杀伤力,虐猫视频的持续传播,会让所有爱猫者、养猫者乃至看客,一想到苏某某,就和他与虐猫联系在一起。
在某种程度上,苏某某已经社死了。
因此,平乐县的回应,确实是理由满满:公职岗位拒绝潜在暴力人格。
---
苏某某被拒录,也是在提醒所有人:一个成年人虐待动物的行为,在这个手机、监控无处不在的时代,很难保证永远无人知晓,也别想着无需承担后果。
无论你是否悔改,社会有权选择不再接纳一个曾经对弱小生命施暴的人。这不是报复,这是自我保护。
---
从目前的态势而言,无需等待一部关于虐待动物的新法出台。
无论你我是赞成还是对此质疑,养宠群体正以自己的方式,划出不可逾越的动保红线,重塑社会评价机制。
---
当用人单位开始将“品行审查”延伸至动物保护领域,这条线,清晰地画在了苏某某面前,也宣告着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及运行方式。
尽管,未来还将伴随着此起彼伏的争议、激辩。
比如,个人隐私与道德审查的边界如何界定?用人单位的审查权是否过度扩张?虐待动物行为的定义是否存在模糊地带?
---
但我认为,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每一次争议都是对既有规则的反思,对新价值体系的探索。不仅是对虐待动物者惩戒边界的精细划分,确保惩罚既有力又不过度;同时也是对爱猫者及动保者权力的必要约束,防止其演变为道德绑架或网络暴力。
这些争议,实质上是社会在后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阵痛,推动我们不断校准道德与法律的天平,在保护动物福利与尊重个人权利之间寻找动态平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全新的运行规则,正由我们每个人共同书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