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忙于工作,很少交际应酬,因此出现了不少“大龄剩女”“大龄剩男”。如今很多人的思想都转变了,也有不少人是单身主义,不愿意找对象不愿意结婚。现代讲究人权自由,婚嫁能够自己做主。但是在古代,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结婚,甚至是一种犯法的行为。 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的很快,很多行业都进行了科技创新,不再依靠人力,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但是在古时候,人口数量却决定着生产力,甚至决定着国力。所以古时候的封建统治者们,都非常注重人口数量,鼓励百姓多生孩子。而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大部分百姓都是靠耕作为生,这就更加体现人力的重要性了。

在不同的朝代,男女规定的结婚年龄不同。现代中国规定男人22岁,女人20岁才能领取结婚证,但是在古代,这个年纪要早得多。现代人往往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推崇早婚。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鼓励多生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古人的平均寿命太低,有的朝代连现代人平均寿命的一半都不到。 古时候男女的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中这个“媒”最为重要。古代媒婆分为官媒、私媒两种。官媒就是官府的正规婚介所,而私媒则是平民的一种职业。如果一个男人到了适婚的年纪,他的父母就会先去找一个媒婆。父母会把自己的聘礼,儿子的一些状况,还有对未来儿媳妇的要求告诉这个媒婆。

媒婆就会依照他所提的要求,帮助他找到合适的人选。然后父母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媒婆一起到女孩家中登门拜访。虽然现代人对古代的印象就是“盲婚哑嫁”,但是这样的看法过于片面。在男方登门的时候,女孩子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出面的。接待男方的只能是女孩的父母,但是女孩一般都会在屏风后面或者是侧屋悄悄的观察一下对方,看看对方的言行举止。 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也可以等到男方走了,跟自己的父母商量商量。而如果到了一定年纪还没能嫁出去,官媒就会上门强行为她配婚。配婚就是由官媒指定一个当时还没有成家的男人,将两人强行凑成一对,这时候就没有什么选择权了。

在春秋时期,当时战乱频频,人口更加稀少。那时候是有类似于如今的相亲大会一般的活动的。上巳节是农历的三月三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一天,青年男女们会盛装出行踏春。《诗经》中曾有关于上巳节踏春,男女互生情意的记载。 而那时候的民风相对开化,再加上统治者鼓励生育。所以如果在上巳节看对了眼,青年男女们甚至可以不需要三媒六聘,直接洞房就行。唐朝时上巳节还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杜甫曾有一首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但是宋朝时因为程朱理学的原因,这种“相亲大会”的盛况再也不得见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