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文 | 沧海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编辑 | t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东北那点事儿,往前推大概百来年吧,碰上清末民国,日子是真不太平。什么胡子、绺子,一窝一窝地蹦出来。说句实话,现在谁还会真当“土匪”是一份高薪职业?可那时候嘛,真就有人这么干了,还干得挺苦!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胡子”这个词儿听起来好像挺带劲,其实就是一群流窜在林子、沟壑里的土匪。那些个电视剧把他们拍得牛气冲天一日三餐山珍海味,但实际上,天南海北能蹭到谁家的窝窝头就算运气好。饿极了?把腌萝卜就点窝头下肚,顶多偶尔弄点“砸窑”才吃上点稀罕。这听起来是不是和想象里差太远?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一堆胡子藏身山林,天黑出没。盘踞个小寨子,连锅碗瓢盆都要抢来的。老百姓谁见了不怕,但又真没法一杆子打死全天下的“胡子”。你说他们凶残,人家有时也挺讲行规的。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有人分析过,胡子的来路八成分两种。有散户的,也有职业的。前头一种,纯属被饿疯了。你家没地收成,闹饥荒,张三跑山里当了“胡子”,李四没别招,跟着去。图啥,图个活路。偶尔抢口吃的,转身还惦记自个儿家里老娘。可这不等于他们就是“善良”的,准备动手时一样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职业的那种不一样,人狠、手辣,还要标榜个名头。“草上飞”“一铁鞭”都有,他们组队成“绺子”,专挑有油水的活儿下手。谁不怕?可又不是每个人都真能活着高枕无忧。你说官府怕他们,还是他们怕官府?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反正局势乱得很,有的胡子最后还入了抗联——这也是事后才有的说法。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老照片里,胡子一身乱糟糟的破棉袄,枪筒还拿木塞堵口。说是那木塞插着红布,看着像根“胡子”,这绰号也算贴切。谁管得着这些?抢粮抢劫,日子一样难捱。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一般胡子都不敢碰城里头的大户,也根本进不去。那年代,富人家院门高墙厚,还有护院盯着。你拿一杆砂枪,敢闯?有人敢,可下场多半是给端了窝。老百姓倒是软柿子,抢完也就认了。其实他们手上能抢的也就是点高粱米和咸菜,没有油水。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可真遇上头铁的胡子,有时候会盯上“窑”。北方“砸窑”俩字,外行听着可能拗口,懂行的心里明镜似的。干活的窑——烧陶、烧瓦——里头搁着劳工熬日头,储备点粮食、器物。富人圈地自建防御工事,那种窑子装的就是金条首饰。运气好,一锅端!

旧时东北绺子里胡子吃什么伙食:平时窝头咸菜,砸窑后当场解大馋

窑一砸下来,绺子们笑得合不拢嘴。杀猪宰牛不在话下,谁还计较腌萝卜配窝窝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可好日子没几天,总得收敛点,不然惹急了官府或地头蛇,说不准哪晚就被抄家灭口。

奇怪的是,越狠的胡子,规矩有时候越死板。比如红白喜事的车,死活不沾,碰了闹心。慢说不想戴孝,胡子自己都怕张扬。邮差、先生,照例不抢——原因简单,这两种人穷惯了,勒出点儿油水比偷鸡蛋还累。还有更邪门的,不抢庙观和尚道士,竟然还把达摩老祖当祖师供着。说怕报应,倒没见几个真信。

胡子还不抢棺材铺。没准哪天自家兄弟也得指望这门生意,抢了等于咒自己。这点实在,算不上善良,但起码讲点天理。

村里鳏寡孤独、举目无亲的老人寡妇,胡子基本也不碰。缺大德,传出去被其他绺子鄙视。不是心善,是怕同行不给留活路。这些事要搁新闻里写成美德传奇,实在过了。早年的东北,大部分事情根本没那么多道理,谁弱谁倒霉。

有一次,传出个“胡子杀牛”的故事。放牛娃晚上嫌大人啰嗦,放出狠话,说自己啥都不怕。第二天人没了,牛也找不到。到底是胡子狠还是娃自大,真真假假没人细究。总有人命,村里气氛霎时间阴沉。你说官府不管?管是管,经常三脚猫功夫,出了事才追着满山抓。

至于伙食,“砸窑”才能吃一回好的。平日里净是靠窝窝头垫底,喝点带沙子的水。可你们以为胡子爱受这罪?明明不爱!好几张公开报刊的记载,《法制博览》《赤峰学院学报》都提了:胡子的日子往往比百姓还苦。可有些文章又说胡子盘剥农民,黑吃黑,反正你信哪个都对。

东北被日军卷进去以后,部分胡子反水当了汉奸,也有些阴差阳错混入抗联。大浪淘沙,敢说“胡子”哪个真结局好?其实多半是死在乱枪下,或者饿死、冻死。朋友说,看过一个胡子的后人,家里祖辈遗留下几块破陶片,就是那时候的遗物。他们讲起来也无喜无忧,好像天塌下来都是过去的事。

现代研究土匪现象的历史学家,往往用大段论文解释胡子的社会根源、时代演变。有说阶级压迫造成的,有说是兵荒马乱的副产品。我觉得都说得对,也都说得不对。有一条是真实的,谁饿疯了都能成为“胡子”,谁命好也能走出胡子的宿命。民间的故事永远比论文更乱七八糟。

**人性在动荡岁月里很难统一成一种模样。**

谁生来愿意当骗吃骗喝的胡子?现实就逼成这样。社会风气没法用一句“乱世出英雄”或“土匪都是恶人”来糊弄事儿,绝大多数胡子不过是历史夹缝里“没得选”的一群过客。他们看着像苦主,转头也可以对着弱者抡刀,没什么绝对的道德路径。

如果您问我到底该怎么看待“胡子”这事,我倒觉得不需要硬拆善恶。人混在历史长河里,怎么翻滚都不算稀奇。今天回头望,心下无惊。现实多变,从不是单线条推理能解的。明明写到了这里,却又觉得,这种混乱不明的大时代,或许还会有人怀念那个窝窝头配咸菜的日子?不见得。

故事讲到这里,谁是谁非,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重要了。有些东西没什么意义,却在历史烟尘里留了个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