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选择是个难题。公立园费用低,私立园教得多。父母们都很纠结。
孩子的未来等不了规划。眼前的现实是小学有功课。家长们只想要一个稳妥的办法。
一些民办幼儿园费用明确。每月支出两千余元。家长会收到一份课程规划单。上面写着每日的教学项目。今日有英文课。明日有拼音课。还有逻辑思维训练。项目都罗列清晰。
孩子放学后会带东西回家。有时是一张绘画作品。有时是一个作业练习本。家长看到了就知道开销有回报。
钱要花在能看见结果的地方。
这句话很多家长都挂在嘴边。
一个孩子的表姐就把小孩送去了公办园。孩子毕业后进入小学。开学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课本里的汉字很多都不认识。拿笔的姿态也不正确。怎么都调整不好。
表姐内心焦急。她最后额外付费,把孩子转到了一家民办机构。在那里从头开始补习。学习那些幼儿园本应涉足的知识。
家附近的公办园公布了摇号名单。一家人聚在饭桌前核算开支。每年节省的教育费可以报名多个兴趣班。当时全家都感到轻松。盼望孩子能掌握更多技能。
日子久了,想法就有了改变。邻居家孩子的妈妈们会谈论小孩的新收获。今天记了几个新词汇。昨天做对了几道数学题。自己的孩子回家只讲在园里用沙土盖了城堡,用积木建了高楼。
问孩子写字和算术的事情,孩子就摇头表示不会。
一开始家长不担心。后来心里开始打鼓。
尝试让孩子用笔写汉字,笔杆在小孩手里不停地转。问他二加三是多少,他睁大双眼无法回答。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烦恼。孩子从每天游戏的状态,突然进入需要遵守纪律的教室,很多都表现出不适应。家长看在眼里,只能自己寻找出路。
有人给孩子报名了课外辅导机构。孩子在公办园里玩耍了一整天。周末和晚上还要去辅导班学习。花费的钱比直接上民办园的总额还高。孩子觉得很疲惫。家长也跟着受累。
有人计算过一笔费用。选择民办园的学费看起来高。这笔钱却免去了额外报辅导班的开销。一年总支出计算下来,两者数额接近。
这几年,民办幼儿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许多学费昂贵的园区取得了“普惠性”资格。它们的收费标准降低了。教学项目却没有因此缩减。拼音和数学依然在教学计划内。
家长们认为这很划算。报名的人排成了很长的队伍。
社区里最近变得很活跃。人们的谈话都与孩子入园有关。张家说公立学校收费合理。李家讲私立学校科目多样。大家碰面就会交换意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决定正确。
教育部门的政策说要“去小学化”。主张让儿童的天性得到释放。不进行知识的强制灌输。这个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小学教师却有固定的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有预设的进度。家庭作业和考试题目都有统一的规范。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方式之间,似乎有一道鸿沟。需要学校和家庭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跨越。
家长群里总在谈论这个事情。有人提出公办园可以适度添加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孩子进入小学时能更快融入。“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珍宝,希望他们都能平稳过渡”。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觉得童年时光就应该快乐无忧。“玩耍中孩子就成长了,学习知识不必急于一时,忧虑很多时候是自己造成的”。
老师们总是说要发展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个道理听起来没有问题。家长看不到孩子具体的学业进步,心里就不安稳。
最让家长忧虑的事情,是孩子能否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进入小学阶段。这个门槛要是迈不过去,整个家庭的安排都会被打乱。
有人想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认为晚一些开始学习也无妨。但现实情况是,小学的功课已经摆在那里。老师不会为了个别孩子而放慢教学节奏。
归根结底,困难点不在于选择公办还是民办。在于人们心中缺少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教育这件事,究竟应该遵循何种标准。有人相信教师的说法。有人相信研究数据。更多的人只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
教育管理机构为此召开了数次会议。会议中提及,未来或许会让公办园也包含一些基础科目的教学。但具体何时能够执行,尚不明确。需要等待后续的通知。
家长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孩子的身体和心智每天都在发育。等待的时间很宝贵。
谁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谁也不敢用孩子的未来去做没有把握的试验。
讨论公办园是否应调整,民办园的收费标准如何。这些话题的背后,是家长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做改变,关于幼儿园选择的争论就不会停止。未来是否会更好,无人知晓。孩子的成长不会停下脚步。它也无法等待家长们那些过于理想化的期待。目前能做的,或许是选择一条让人觉得心里有底的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