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戏剧作为表演艺术之一,目前的形势正一片大好。
       在这个影视剧逐渐低迷的时期,戏剧的市场与受众群体不仅越来越大,好评还越来越多。
       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主要是因为戏剧独特的表演形式,以及其他表演艺术所没有的独特表演技巧。


       01
       首先,戏剧选择的表演形式是影视剧、短剧、短视频等难以做到的,实时表演,面对面飙演技,演技优劣无处藏身。
       因为演员与观众是“正面交锋”,所以,演员要想被观众认可,就必须要接受观众的实时监督。
       声台行表,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笑场的表情,也能被细心的观众捕捉到,甚至会毁掉整场演出。
       因此,能登上戏剧舞台的演员,基本功与演技必须是在及格线以上,并无限接近优秀。


       其次,戏剧的表现手法与影视剧是完全不同的。
       影视剧是提前拍摄、剪辑,然后再以荧幕、电视机、手机、平板等多种媒介传递,最终呈现给观众。
       因此,观众对影视剧角色与剧情的了解,多是通过剪辑手法、镜头特写等等。
       虽然也能共情,但对于许多观众来说,这种感情并不直观。


       而戏剧在表现手法上,则与电视剧大不相同。
       02
       虽然人物角色被“困”在一方舞台之上,但对于情绪的渲染、感情的刻画,却更加的多元化。
       首先,戏剧可以通过舞台的搭建来表现全剧的基调与感情色彩。
       表达激情与希望时,舞台的颜色是明亮的、热烈的,在大幕拉开的那一瞬间,观众对剧情的开局及走向,就已经有了了解。


       其次,戏剧是可以通过灯光、音响等技术,来呈现感情变换与场景转换时。
       比如灯光对人物、景物的追赶,能让观众更加了解此时的舞台,谁才是重点,谁才是真正能渲染情绪的载体。
       比如通过音响呈现的背景音乐与声音传递,能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全场的基调,
       并且迅速的投入到戏剧当中,做到观众与演员实时“对弈”,整体效果更加震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戏剧虽然没有剪辑,但对于情绪的渲染,则可以选择更多的手法。
       比如声音撕裂、肢体动作变大等等,都是渲染情绪的“高手”。
       但作为舞台上最能让感情渲染扩大的,不是炸裂,而是“不响”、是停顿、是静默。
       这种舞台上的忽然停顿,有一个更加专业宽泛的词语:顿歇。


       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当一场戏剧的情绪进展到紧张、焦灼的氛围中时,此时的场面一定是激烈的、充满火药味的。
       常见的表现形式多为愤怒的摔门而去、两者之间激烈的争吵、歇斯底里的喊叫,甚至直接上升到拳脚相向等。
       总之就一句话,场面越乱越紧张,声音越大越焦灼。


       但事实是,舞台剧选择的表现情绪激化的戏时,却选择了另一种极端的形式,静止。
       听起来有些不符合激恼的气氛,但对于戏剧而言,却是能将舞台氛围拉到另一个层次中。
       当所有人都觉得静止会使情绪戛然而止时,舞台基调却因为沉默变得更加深沉、隽永,多了新的含义。


       当激烈中加了沉默而生成更深沉的情绪之后,此时舞台上的主角,就不仅仅是演员那么简单了。
       舞台上的没有生命的物件、布景,矛盾双方中凝结的气场、整个演出的氛围,全都“活”了起来。


       当静止到来的同时,舞台上所削弱的不仅是两者之间的对话、语言,还有舞台上的动作、舞美,这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与审美意蕴是大不相同的。
       这就可以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诗词来形容: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03
       当然了,舞台的“顿歇”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停顿、静场。
       看起来都是用“不响”来渲染舞台氛围,但两者所带来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接下来,我们就以话剧《北京人》为例,来看看停顿与静场之间最大的区别,以及其在情绪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停顿,顾名思义就是在的情节发展中,当人物、事物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到不得不爆发时,却巧妙的用停顿来表现。
       具体来说,就是当大家都以为此时必定会有争吵或者更激烈的争辩手段时,主创团队却用沉默来转折,并以此来升华情绪。
       这种戛然而止的转折过程,重点在于爆发人物情感,用一段沉默去区别矛盾前后的强烈反差。


       比如在《北京人》中,有一场经典的停顿戏。
       出身没落大户的愫方,自母亲去世后就寄居在姨母家。
       不仅要照顾增老太爷的饮食起居,还要忍受表嫂的精神虐待。
       日子虽然辛苦,但她还是有自己的精神期待的,表哥文清,就是愫方唯一的希望。
       愫方与文清情投意合,文清也发誓外出闯荡出新天地,打死也不回曾家。
       为了守护表哥的梦想,愫方甘愿牺牲自己,将自己困在高墙大院中,看着别人逃脱牢笼。


       而当她看到幽灵一样的文清,缓缓的打开曾家的大门,再次回到老宅中时,愫方的精神大厦轰然倒塌。
       她甘愿自我牺牲来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此时自己的坚持却只是一个笑话,她的崩溃是必然事件。


       当所有人都觉得愫方会大哭一场夺门而出时,她却只是“呆呆地愣在那里”。
       只是一个停顿,却让观众更加体会到愫方的精神世界:绝望不是呐喊,是心如死灰,是一言难发。
       这里的停顿,不仅压缩了性格冲突,也凸显了人物性格,更能引导在场的观众发挥想象,切身参与到戏剧情境中去。


       相比于停顿,静场则表演的更加强烈。
       它通过角色的静默状态,让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明明要爆发,偏偏要安静。
       这种行为,能将舞台营造出一种更加压抑、紧张的气氛,起到调节吴涛节奏的作用。


       在《北京人》中,文清的懦弱本能是掩饰不住的,而时代与环境也早就了愫方的宽厚温良。
       因此,在那“一封信”被愫方接到时,主创就用到了“静场”。


       愫方对文清情谊深重,但没有名分的事实、精明凶悍的表嫂,都是两人感情之中的“拦路虎”。
       尤其文清的懦弱本能,加剧了两人必定要分开的结局。
       在那封象征着分离的戏中,舞台上就用了“静场”的表现手法。
       看似没有任何台词和动作的舞台上,实际上有太多的情绪。
       比如情感的消亡、文清的自责愧疚与无能为力等,在这短暂的静场中,文清作为男人的无能与悔恨,无法掩饰。


       结语
       用不响渲染氛围,用沉默夸大情绪,是安静表达争吵。
       不难看出,停顿与静场看似无声,实则是舞台剧中表达激烈焦灼最为高明的手法。
       它能做到的不仅有渲染情感,更能起到凸显人物与人性的纠葛的作用,还能营造压抑气氛,通过压缩性格冲突,使人物的性格情感更加立体。
       停顿与静场虽然同属于“顿歇”,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与营造氛围时,被赋予的作用与情感、审美意蕴都是独特的,难以复刻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