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母亲杨继华站在病床前照顾儿子。

到门外休息室等待间隙,杨继华清算缴费清单。

杨继华咨询主治医师儿子的目前治疗情况。

血液透析治疗结束,母子俩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杨继华不忘去菜园打理一番,卖菜是她的经济来源之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全江玲 张家界报道

早上7点,张家界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准时开放。早在1个小时前,70岁的母亲杨继华和42岁的儿子黄康奎已经等候在门口。他们总是最早到达的患者之一。

要做血液透析的是黄康奎。2019年,黄康奎确诊患了尿毒症,需要长期通过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近5年来的每周一三五,杨继华都要陪儿子上医院,风雨无阻。这对母子的故事催人泪下,令人动容。

5月8日,记者在病房看到黄康奎时,这个被病痛折磨多年的男人正静静地躺在床上做血液透析,而病床旁,是他年老的母亲。

患病后的黄康奎,丧失劳动能力。看病、养孩子处处需要钱,家庭不堪重负,爱人只好外出务工。从此,母亲带着他走上艰辛的透析之路。

杨继华和儿子一般五点半左右出发。从家里到城区近30分钟的车程,起初俩人坐班车,到达医院一般是6点左右。去年,黄康奎因脑中风做了开颅手术,没办法行走的他出门只能靠轮椅。

为了安全,杨继华在女儿的帮助下包了一辆车,专车负责家到医院的往返接送。“轮椅主要是下坡不方便推,太远了。”杨继华略显无奈地说道,该省的省,该花的还是得花。

进入病房——打卡称体重,躺在病床上,针头戳入左手手臂上,血泵工作,鲜血从黄康奎的身体中泵出,经血液透析机透析后再返回体内……这一套专业的医疗操作,对于黄康奎和杨继华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持续5年了,隔一天就来血液透析,每周三次。” 杨继华告诉记者,定期血液透析雷打不动,一次都不敢耽搁,否则儿子就有生命危险。

血液透析耗时4个小时。透析机运作正常,黄康奎躺在病床上,情绪稳定。见儿子一切妥当,杨继华缓缓走出病房,到门外的休息室等待。“血液透析时间很长,他会感到压抑,有时候会发脾气。我怕影响治疗,隔一段时间就进去看一下,给他喂点水喝,安抚一下。” 杨继华说,这样能让儿子安心一点。

不过,杨继华也不是一直在门外的休息室等待,他也会走出医院溜达一圈。只是这个时候,她的手里多了一些菜,身份也变成了菜农。“这些菜都是我自己种的、上山挖的,有新鲜的小白菜、野山葱、山笋子……我就在周边卖一卖。”趁着儿子血液透析的间隙,杨继华3元或5元的叫卖,零零碎碎加起来20元的收入,让她深感欣慰。“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已经掏空了。我能补贴一点是一点,挣点小钱讨个生活。”杨继华告诉记者,也不是每次都能卖完,没卖完带回医院,护士医生会帮忙买走,他们人特别好。

儿子生病这几年,杨继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她坦言道,“儿子发病了,我就有点慌张,家里没有人,就有点胆怯。”

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需要进行血液透析,会导致体内的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癫痫的情况。有一次,黄康奎在家突然抽搐,杨继华大声呼救,乡亲帮忙,才转危为安。

对于母亲的付出,黄康奎既感动又内疚。他告诉记者,非常感谢母亲一直没有放弃他,他已是成人,本该孝敬母亲,现在却反过来要母亲照顾他。现在生了病,只有面对,他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让自己慢慢好起来,好有机会照顾母亲。

杨继华却笑着对记者说:“儿子没生病前是做驾校教练的,很孝顺也很懂事。现在他病了,我有责任照顾他。”

面对记者,这个坚强的母亲始终微笑着。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更多的是感激的话:“现在国家政策好,费用能报销一部分,儿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已经很好了。”

上午11点,杨继华从背包里拿出饭盒,这是他为儿子准备的午餐。借用医院的微波炉热一热,掐算着时间吃完午餐,血液透析治疗刚好结束,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医院组廊,人来人往。望着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儿子离去的背影,医护人员发现,这5年来,母亲的背有些弯了,头顶的白发也更多了。大家都被母爱的伟大深深地感动着,而杨继华只有一个心愿:“我希望儿子可以正常行走,孙子们平安长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