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年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战火似乎永不熄灭。公元942年,后晋太祖石敬瑭驾崩,其侄石重贵继承大统。面对强大的契丹,这个少主又能支持多久?他能否扭转后晋的命运,重新确立汉族政权的威严?


       不服从的少主
       石重贵登上帝位那一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非做霸主不可。此人虽然只有29岁,却野心勃勃。他继承的后晋,不过是契丹赐予的一个傀儡政权。要想摆脱这种屈辱,他必须重新确立后晋的权威。
       石重贵生性多谋,自幼即颇有奇想。在叔父石敬瑭麾下时,他便常有搅动政事、赢得将士拥戴的打算。石敬瑭将其作为心腹,对外说是“眼大,守太原有才”,实则是为防其生变。
       如今石敬瑭既已逝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石重贵终得机会施展抱负。他即位伊始,便盛怒叔父割地称臣的旧政。视契丹为蛮夷,正在献地君父岂能不报?


       石重贵夜观星象,见熒惑入心宿而长庚清,遂大喜以为得天时矣。命图谶官推步见卦,又得离卦之变中孚之象,愈加坚信这是反击契丹的良机。
       石重贵让人送出诏书,向契丹告别已故的叔父。告别之礼,本是外交常例。但若还要像从前一样,承认晋朝是契丹的附庸,这已经令石重贵难以忍受。
       “大人,臣下有一计。”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延广上前说道,“陛下作为皇帝,理应代表整个后晋;而作为故太祖的侄儿,陛下亦可称自己为德宗(耶律德光)的孙儿。这样便可避开臣属之辞,又不至于触怒德宗。”


       石重贵眼前一亮,大笑道:“卿言甚好!朕正为此事发愁呢。”景延广素有将略,深得石重贵信任。而他此计实则天衣无缝:既可避免再称臣,又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有人提醒其中风险,石重贵置若罔闻。此时此刻,他已燃起了夺回汉家江山的决心,岂会因小节操而退缩。当耶律德光收到石重贵的诏书时,立刻就察觉出其中的玄机:这小子,想背叛朕了!


       汉人永不称臣
       契丹发来使者,质问石重贵登基的合法性。石重贵置之不理,只派景延广前去回话:“我大晋有十万雄师,屹立在黄河之畔。今日身为汉人天子,怎会甘心被胡虏指手画脚!
       昔日恩德,吾已付与顽石;今后天威,擒汝暴虐!”耶律德光勃然大怒。自己明明是立国有功,这小子竟然不知好歹!颜面扫地,铁血统治岂能容忍!
       944年,契丹大举南侵,意图重新控制中原。然而,他们的铁骑很快遭到晋军的痛击。在雁门关,刘知远将契丹三万余众全歼于阳谷;在定州,契丹再次败北;在澶州,石重贵更是亲临督战,大破契丹十几万主力。马上抓获的契丹俘虏,石重贵当场斩首五百有余,震慑敌军。


       这一番胜仗,不仅塑造了石重贵威武的形象,也激发了百姓熊熊仇恨。因为每次契丹败退,都要烧杀抢掠,百姓遭殃。这让汉族将士愤怒交加,誓死保家卫国。
       几场胜仗打得石重贵飘飘然。他乘胜追击,意图收复旧河山。此时此刻,中原霸主的梦想近在咫尺!士气如虹的他,恨不能带兵直捣幽云,将契丹鞑子赶尽杀绝。


       兵败如山倒
       开运三年(947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下,竟然达到八十万之众。后晋皇帝亲自率军迎敌,由杜重威为先锋。双方在潞州决战,这一次,契丹铁骑似乎更加猛烈。
       契丹这次全国总动员,虽非全军覆没,却也几乎是鼎足轻钱。他们深知这场仗的关键性:一旦大败,便再无翻身之力;一旦取胜,江山易主指日可待。因此,骑兵和奴隶的蹄声与哀嚎此起彼伏,冲天尘埃遮蔽了天日,铺天盖地的箭矢更如飞蝗般密布,令人胆寒。威势如斯,足以让中原军心惶惶。


       然而杜重威却扛不住压力,竟然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了。刹那间,晋军前锋全线崩盘。军心大乱的将士,瞬时溃散。百姓的哭声与奔波,更增添了几分动荡。这时契丹兵围困白团卫村,企图将晋军饿死。形势危急之下,将领们纷纷请缨决战。
       然而杜重威此时却萌生了异心,他突然不再积极作战,意欲坐收渔翁之利。终于,在李守贞和药元福的率领下,晋军冒着风雪出击,竟然大破契丹步兵,杀得契丹鞑靼走。这一仗,契丹损失了俘虏、物资,损兵折将。然而,杜重威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暗中与耶律德光勾结起来。


       开运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杜重威的背叛下,后晋軍的主力全部向契丹投降。石重贵痛心疾首,只得含泪写下投降书,任由契丹收缴其帝号玉玺。如此突如其来的大溃败,让后晋无数士民黯然神伤,痛惜此番白费心血。更让人唏嘘的是,后晋明明实力强盛,却终究抵不过内乱和背叛的重压,不过数年便土崩瓦解。
       山河破碎,江山易主。就这样,金戈铁马,一统九州的梦想化为泡影。石重贵建立的短命政权,至此走进历史。历史浮沉,兴衰离合,正是匹夫易妇之理。


       野心太大,功亏一篑
       石重贵这个少帝,最终失败的缘由在哪里?或许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他想挣脱契丹的控制,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他的决策过于仓促,没有在朝廷内达成共识。甚至宰相赵莹暗中向契丹通风报信,制造分裂。这种内斗和背叛,无疑加速了后晋的覆灭。
       石重贵生于盛世后晋,祖父为开国皇帝,父亲为宰相,生命中从未经历剧烈动荡,而这让他的政治经验不足。石重贵决意与契丹翻脸的想法过于简单,不曾想到内部的斗争会让叔父石敬瑭辛苦建立的江山土崩瓦解。更无谋到他日后重用异己,竟完全未考虑杜重威等人会为了私利而反叛。


       他无法控制那些反复无常的藩镇节度使。这些武将即便表面效忠,实则各怀鬼胎,想要趁乱独立。刘知远等谋逆之徒早有不轨之心,屡次诈病不于征讨,企图坐收渔人之利。连杜重威这个亲姑父,也在决定性之战中背弃了他。诸侯割据,朝中奸佞,石重贵深陷其中却全无知觉,终至覆亡。
       他没有体恤民情。那几年荒灾连绵,百姓颇受苦难。石重贵不仅没有救济,反而派吏卒暗访刁民财富。他的奢靡与昏庸,让重臣将士心生怨毒。这可谓失民心者失天下,石重贵终究难逃败北的厄运。
       可见,石重贵的失败,有失人心又失民心。区区二十九岁的毛头小子,终究难逃满盘皆输的命运。山河破碎,他的野心也破碎。统一天下的帝王梦,最终幻灭。


       结语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苍天饶过谁?石重贵虽负大旗,却没过五关,终究难逃失败厄运。他就像是一个急于成名的新贵,在一次叛逆后仓皇失措,被更狡猾的敌人拉下马。然则契丹入主中原也并不长久,很快就被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击败。
       最终北宋统一了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或许正应了“苦尽甘来”的道理,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动荡后终得到复兴,这就是她生生不息的秘密。石重贵和他短暂的政权,终究成了乱世中的一段插曲。
       但这段插曲却饱含悲壮,让人瞠目其后。历史风云变幻莫测,他和他的后晋,又将如何被子孙后人评论?这已然难以遂知。然则所有盛极必衰的故事总有值得人深思,这便是这段插曲的意义所在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