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远行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而要离开国土探索外面的世界,则需要经过浩瀚无垠的大海。考虑到远洋航行的成本和不可预测性,世界各地有很长一段都处于互相孤立的状态。

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临,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世界才逐渐联系起来。但其实在此之前,我国明朝就已经派出大规模的船队与别的国家进行交流,连续7次,耗时28年,史称“郑和下西洋”。

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在与他国交往的表面因素下,还涌现出不少阴谋论。

郑和宝船显国威

明成祖朱棣登基时,明朝虽才建立34年,但在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之下,明朝各行各业的经济都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其中就包括造船业,船只的强度、密封性还是承重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江南的船厂已经能够造出足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在宋朝和元朝就经过了出海的考验。于是造船出海的想法在朱棣的脑海里逐渐成型。

表面来看,出海的最大目的是进行海上贸易,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国外交换香辛料,同时也能推广中国的物产。宋元出海的船只起因也大多如此,但朱棣显然不只这一个想法。

被指派出海的郑和又称“三宝太监”,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已经跟在身边伺候。不似影视剧中的目不识丁,娇柔谄媚。郑和识千字,知兵法,习武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朱棣夺位时还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被朱棣亲自赐姓“郑”,并升入内官监。

内官监在明朝掌管礼仪、膳食、马匹、服饰等事务的十二监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门,而郑和“三宝太监”中的“太监”二字,并不是后来清朝广义上的太监,而是一个官职名,也就是所有宦官的首领,才能称为“太监”。

如此重要的一个人,朱棣却让他外出进行海上贸易,听起来不太合理。所以必然还有其他目的。除了海上贸易之外,之所以挑选郑和出海,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他代表着皇帝,代表着朝廷。

郑和的官位足够有分量,出海后在面对其他国家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另外郑和一直跟在朱棣身边伺候,最了解朱棣的想法,派他出去执行任务,朱棣也比较放心。而朱棣派给郑和出海的任务,正是与他国结交,宣扬国威。

在中国的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时期,正是明朝之前的元朝。但元朝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蒙古政权,勇猛尚武,开疆扩土的手段略微粗暴。朱棣登基后,以威德治国,希望能向其他国家展示明朝全新的面貌。

在其他国家了解到明朝的国力强盛后,能够成为明朝的藩属国,向朝廷朝贡,进一步扩大明朝的影响力。

郑和航行中的一些故事,可以对此目的进行佐证。在郑和第一次西洋时,途经今苏门答腊的港口时,抓捕了从广东逃往此处的海盗,之后任命了新的人选对苏门答腊的港口进行管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在斯里兰卡的寺庙进行了布施,并在当地立碑记录了这件事。

如果说前两次的行为还只是在暗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那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宣扬国威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郑和前第三次出海时前往了满剌加,也就是今天的马六甲。当时满剌加属于暹罗的管辖,每年都需要向暹罗朝贡黄金。而郑和前往时,奉朱棣的命令,为满剌加的酋长赐印,宣布满剌加国成立。此举等同于昭示满剌加国成为明朝的附属国,果不其然,自此以后,满剌加国改为向明朝朝贡,国王还在几年后亲自前往中国朝拜。

满剌加外府

在后来的几次航行中,类似这样的事件还有许多。同在第三次出海时,郑和生擒了斯里兰卡的国主,在朱棣的要求下,斯里兰卡重新选取国主。第四次出海时,郑和为占城的国王赐冠带,生擒了苏门答腊谋朝篡位的“伪王”。在郑和结束第四次航行回国后,此时已经有不少国家开始向明朝进贡。

从郑和第五次航行开始,每次出海都要护送一大堆外国使臣回国,包括印度、爪哇、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等在内足有20多个国家。一来一回,声势浩大,可谓将明朝的影响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的外交版图,使得多国前来朝贡,宣扬了明朝“怀远以德”的政治秩序。但许多人却认为,在如此伟光正的表面之下,其实藏着朱棣的私心。

靖难之役的阴谋论

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明成祖朱棣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但他这个皇帝的位置来的并不光彩。是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

朱允炆的父王乃是太子朱标,朱标颇得朱元璋喜爱,在兄弟中间也很有威望,本来继位乃是名正言顺。但没想到朱标命短,还没等到继承大统就英年早逝。而他的嫡长子在他之前就已经早夭,于是次子朱允炆就被立为了皇太孙。

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爱屋及乌,再加上朱允炆才学斐然,性格宽厚,对待朱元璋孝顺至极。于是在朱标去后,朱允炆就成了储君。

但是朱元璋是战争里走出来的帝王,而朱允炆却自小养在深宫之中,仁德有余,果断不足。这在为君之道中乃是大忌,毕竟人人觊觎帝位,运筹帷幄,臣子制衡是必修课。朱元璋也曾经一度考虑换人,但终究还是没有实施。

为了让朱允炆的地位坐的稳当,朱元璋也是尽心谋划,为朱允炆留下一干老臣,亲自颁布遗诏,并且不许其他诸王入京。

但再如何谋划,毕竟已经驾崩,身后人哪能管到生前事。况且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经埋下了最大的隐患,那就是分封诸王和诸王可以“清君侧”名义入京。诸王有封地,有兵马,随时可以剑指天下,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朱棣。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压制诸王苦心钻营,如今朱允炆继位,尽管已经着手削藩之事,但他羽翼未丰就如此大刀阔斧,反而促进了诸王造反之心。于是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兵入京,夺了朱允炆的皇位。

但当燕王打到南京之后,却发现皇宫中起了大火,等火扑灭之后,建文帝朱允炆早已经不知所踪。这件事对朱棣来说举足轻重。毕竟他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朱允炆未死,那他极有可能以正统名义卷土重来,对于朱棣的帝位和名声皆具威胁。

于是朱棣在暗中一直寻找着朱允炆的下落,不过举国上下都未找到朱允炆的踪迹。朱棣无奈之下把眼光放到了海外,猜测朱允炆是不是乘船逃亡了他国。而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可能是去寻找朱允炆的踪迹的。

郑和自小便在朱棣身边伺候,朱棣信得过,这样隐秘的事情只能交由他去做。另外,郑和是太监,如果在这过程中,他找到了朱允炆的踪迹也不会对朱棣的统治产生威胁。

另外对于朱棣篡位的事,虽然朝堂民间碍于朱棣的身份,不好妄加议论。但悠悠众口难以堵住,朱棣深知不少人必定在背后议论纷纷。于是派郑和出海宣扬国威,一方面原因为了让他国认可自己的帝位。

另一方面能够召来多国朝贡,也可以让朝臣知晓自己的能力,从而服从统治,不再妄想复位。这个说法被不少历史学家猜测过,但毕竟缺少历史依据。况且朱允炆在位时,朱棣都不怕谋朝篡位之说,人都失踪了又有何惧呢?就算朱允炆被找到,也早已经没有了和朱棣抗衡的实力。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当时国外有一阿拉伯帝国崛起,郑和的船队乃是军船,是大明朝的海上力量,出海就是为了探明虚实,以备开战时可以与敌军海上作战。

更有甚者,联想到当初秦始皇派徐福去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药,于是猜测朱棣是不是也派了郑和去海外求取仙丹。毕竟长生不老之说在帝王之间一直盛行,而朱棣同样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他登基时已经有42岁,古人平均年龄本就短,朱棣确实很有可能担心自己在位时间不长,从而寻找长寿之法。

不过这些比起寻找建文帝之说更加虚无缥缈,只能作为闲谈。

无论后世如何猜测,郑和下西洋的确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航程前后七次,长达28年,一度达到了东非。对明朝了解海外世界,完善地理图册,促进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以便了解明朝时的海外古国历史。八百多年前的大航海能够穿越时光,惠及后人,这或许就是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