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皮影戏是什么样的呢?在今天,有可能是这样的。

打破壁垒“出圈儿”的,不仅有电影和动漫,还可以是皮影戏!内容新颖,但皮影精细度上也毫不含糊,似乎是出自老师傅之手。

刚刚的作品,均出自党飞华之手,虽然年仅24岁,但从小就和皮影戏打着交道的他已经可以熟练完成皮影的制作以及内容的编排。他大学就读于生物系,便结合专业探索出用大肠杆菌给皮影上色的方法,获得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如此热爱皮影,源于家乡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

“汪氏皮影”在当地尤其出名,党飞华便是第五代传承人。

汪氏皮影主理人 党飞华:虽然我姓党,但我是“汪氏皮影”的传承人,因为我妈妈姓汪,是“汪氏皮影”的上一代掌门人,现在到我这一代了。一方面是被它自身的特点所吸引,还有就是本身从小有这种熏陶和家族的传承渊源在,所以既有一份对它的喜爱,还有一份责任在里面,所以选择做皮影这一行。说实话做皮影文化不是很难,因为我们要保持活力和向上的姿态在这里,与其说这叫“点子”,倒不如说是00后生活方式的日常。

可以还原古人的浪漫,也可以生动演绎明星的舞姿。之所以觉得不难,就是因为他点子多!“00后”在他这里并不意味着幼稚,倒是象征着他更具鲜活力的视角。在线上,他借短视频,用皮影演绎打破次元壁,当网友看到古老的皮影可以和这么多有趣时髦的形象联系起来,分外感兴趣。仅一年时间,就引来了一批年轻粉丝的喜欢。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党飞华母亲 汪海燕:每一代人的意见都有分歧,在我父亲那一代,做皮影戏的可能更多是制作皮影戏道具。在我们这代,可能就是在做皮影传承,做成一种伴手礼、旅游纪念品、艺术家装。到小党这一代,可能就是用他更年轻化的思维,考虑年轻人喜欢的皮影造型,更多的是去创新。从他这一点看到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这个传统文化,只是传播方式要适应时代,适应现代年轻人审美的眼光。

在从业后的几年里,他梳理研究了家族10万余件皮影收藏和书籍,在学习和从业过程中,党飞华意识到,皮影不该只“藏”在幕布后,更应该自然地融入生活。往后,他也带领团队参与到了亚运会、时尚品牌联名等多项跨界活动中。在线下,党飞华的团队也会前往各地进行经典剧目的演出,观众从老人到学生,还渐渐涵盖老外。为了让大家更沉浸式地接触到皮影戏,他们也将工作地点开放为皮影主题酒店,每周进行多场演出,还可以到后台上手体验。

汪氏皮影主理人 党飞华:线下的观众更多偏向于传统的皮影戏,所以我们线下的演出会更偏向于传统的完整皮影戏,例如《龟与鹤》,这种更多是展现皮影线下表演性。过去我们在表演最后会有谢幕环节,过去是在我们老师傅上台时候,大家掌声会很热烈,但是现在其实大家看到后台,其实有很多年轻演员,底下会有观众说原来他跟我一样大,我们能够看到观众组成上的变化,年轻人慢慢变多了。

在党飞华看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非遗是大势所趋,一来大家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二来像他一样愿意与时俱进的传承者们也越来越多。

对他自己来说,非遗的传承是一座桥梁,将老一辈人的手艺嫁接到互联网,为非遗在现代社会寻找新的生存模式,不管是内容创作还是商业市场,只要非遗能嵌入衣食住行等方面,它就能走出更新、更好、更远的路。

汪氏皮影主理人 党飞华:皮影陪伴了很多代人的童年,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过去很多人看到的童年时代影像,这是传统皮影戏保留下来的意义所在。通过他们的视角看他们当时怎么了解这些文化,然后反思我们当今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同时我们也需要把这个文化和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结合,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传承方式。

白岩松:皮影有着漫长的历史,而党飞华只是一位年轻的00后。但是当这漫长的历史和00后亲热地相逢之后,人们就可以更乐观地看着皮影一步一步向未来走去,这样的继承人多了,不愁皮影的未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