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60岁以后,血糖到底该控制在多少算“合适”?一旦高了一点,是不是就得马上吃药压下去?这事儿真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晚年随便点”。贾伟平院士反复强调:老年人控糖,不能照抄年轻人的标准。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不少人忽视的陷阱。

很多人一查血糖高了点,就开始紧张兮兮,生怕变成糖尿病;医生一句“血糖偏高”,立马就有人回家停饭、戒糖、猛吃药,甚至一天测好几次血糖,搞得比股票投资还累。

可这份焦虑,其实很多时候是“误伤”自己。问题是,60岁以后,血糖控制标准到底该不该放宽?放宽了,会不会加速并发症?不放宽,是不是反而把自己逼得太狠了?

我们先把话挑明了讲:“老年人血糖别太高,也别太低,控制在空腹6.1到7.0之间,餐后不超过10,这是更适合的安全区间。”这个范围,不是随口一说,是中国糖尿病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权威机构反复论证之后推出的。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别小看这几个数字,它们是老年人健康的护栏

很多人没弄明白的是:老年人身体代谢慢了,胰岛功能退化了,身体调节能力也大不如前。

这个时候,如果还像年轻人一样,追求空腹血糖5.0、餐后血糖7.0,那就像让老旧公交车去跑高速,最后不是爆缸就是熄火。血糖太低,反而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

尤其是晚上,有些人晚上吃了降糖药,结果半夜低血糖发作,醒不过来了,这种案例不是个例。

我见过不少老人,血糖其实7点多,医生没急着给他吃药,是建议“先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结果老人家回家一着急,自个儿买来一堆保健品猛吃,饭也不敢吃饱,水果也不碰,连米饭都换成粗粮粥,身体瘦得跟脱水菜一样,结果三个月后查出“营养不良性贫血”,免疫力也掉了。这叫什么?这叫“控糖控到没命”。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人是整体,不是单看血糖这一个数值

60岁之后,血糖控制不要只看数字,要看人。人精神好不好,饭吃得香不香,体重稳不稳定,有没有低血糖的症状,这些比数字更重要。

生活里总有些人,天天拿着血糖仪对照手机App,上午查、下午查,就差睡觉前也查了。这种“控糖焦虑”,比高血糖更伤身。

一味追求低血糖,结果是把自己逼进低血糖的陷阱里

老年人晚上血糖稍高一点,其实是身体在自我保护。糖分,是脑子的燃料。

老年人脑血流变慢,如果血糖低了,脑供能不足,就容易出现反应迟钝、头晕眼花,甚至摔倒骨折。所以空腹血糖6.5、7.0,其实是身体“留一手”,不是在搞破坏。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要懂得这个年龄段身体的“智慧”

再说饮食。现在不少人一查出血糖有点高,就“谈糖色变”,糖不敢吃、米饭不碰,水果停了、胡萝卜也不碰,连南瓜都嫌甜。

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过度节食”。结果是血糖没控住,肌肉先掉了,身体越来越虚,血糖反弹得更凶

营养搭配才是控糖的关键,而不是一味地“去糖”

控制血糖不是打仗,不是你死我活。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它更像是种花,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修枝,什么时候得让它晒晒太阳。血糖也是一种“节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数字

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更像是一台跑了几十年的老机器,调试比控制更重要。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血糖控制过紧,死亡率反而上升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过的一项大型回顾研究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如果强行把血糖压到年轻人的标准,反而更容易出事。

这就像一辆老车子,跑得太快,先出问题的是刹车和轮胎

关键在于把握“度”。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死摁住不放。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很多时候,血糖升一点点,不必慌张;血糖降一点点,也不必沾沾自喜。看的是整体状态,不是单一指标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血糖只是其中一环。

再说个冷知识:人的胰岛功能在40岁后就开始逐渐衰退,到60岁后,很多人其实已经处在“胰岛储备不足”的状态了。

你逼着它再拼命工作,它就更快罢工。这时候,比“压血糖”更重要的,是“养胰岛”。

怎么养?吃饭要规律,别暴饮暴食;睡眠要充足,别熬夜;情绪得稳,别大喜大悲。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靠药,其实不然。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生活习惯才是控糖的根本,药只是辅助。现在不少老人,血糖一上来,第一反应是吃药,却忽视了背后的饮食、运动、睡眠、压力这些“根因”。

这就像漏水了光拿毛巾擦,不去关水龙头,怎么擦都擦不完。

说到底,我们不是和血糖作战,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解。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松

60岁以后,控糖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为了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笑声。

别再把“血糖”当成敌人,它只是个信号。

老年人最怕的不是血糖高一点,而是为了血糖丢了生活的质量;不是不吃糖,而是不懂身体需要什么才叫平衡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所以听贾伟平院士的建议,不是说血糖高了就放任不管,而是要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老年的身体”,去尊重这个阶段的节奏。

60岁后,和血糖讲道理,不要硬碰硬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觉得,控糖这件事,其实不像“打仗”,更像是“谈恋爱”?既要有距离,也要有温度。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者你身边的家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分享出去。健康这件事,说得越多,懂的人就越多。

我们一起,把健康的常识讲得更明白,让每一个人都能少走弯路。

贾伟平院士呼吁: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参考文献:
[1]贾伟平,许樟荣.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3):193-19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李建平,王晓丽.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及其管理策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2):105-110.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