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这样评价一部纪录片:
“短小精悍,却能把文物的灵魂讲透。它让历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温度和想象力。”
这部纪录片,就是央视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
它用现代的语言解读文物,让沉默的国宝“活”了起来,也让我看到了国宝背后鲜活的故事和历史。
如果说,这些国宝的出现,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历史的深远。
那么,影片中那些足可封神的文案,更是让我领悟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和生命感悟。
它说尽了人生中的离合、无常和心酸,生命中我们那些想不开、放不下的事情,纪录片中都能给出答案。
1
关于人生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塞涅卡就曾说:“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一开始,我们哭着来到世上;
到后来,我们经历了很多,生命中那些层出不穷的苦难,时常让我们掩面痛哭。
到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缓缓离开这世界。
这样细想下来,人生仿佛充满了绝望,弥漫着悲哀。
但命运真的只有这一种结局吗?
从纪录片第三季中,我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在第4集里,讲到了一尊造就于南北朝时代的佛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从北魏至北宋的五百年,他们的身躯曾遭到数次焚毁。
有人曾经亲眼目睹他的袈裟从鲜红变成淡红,也有人见证了他脸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脱落。
在连年的战乱中,它被龙兴寺僧人掩埋于地下。
直到过去了千年,它才被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
但由于长埋地下,它的部分肢体已经瓦解,再不复往日的庄严辉煌。
可不论它经历了怎样的摧残,它始终都面带微笑,淡然凝视着世间一切。
我们这一生,也会经历很多伤痛。
生活越是不尽如人意,我们越要保持心境的宽广,在苦难中找到微笑的力量。
就像有句话说的:纵有三千烦恼,不如拈花一笑。
当我们能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世间一切风云变幻时,那么即便经受万般苦楚,也可一笑释然。
2
关于离合

金庸在小说里,借程英之口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人生说到底,就像一场来来往往的盛宴,聚散离合,从未有一刻停歇。
在纪录片第三季中,讲到了距今1500多年前的鲜卑族,也曾数次举办过盛宴。
宴会中,人们觥筹交错,头戴花树状金步摇的鲜卑女子,莲步轻盈,穿梭在热闹的人群之中。
然而再盛大的热闹,也终不能长久,短暂的喧嚣过后,人们就各自散场。
到如今,那些风流的人物早已作古,再难寻到一点踪迹。
惟有那支金步摇,静静地在那里,眼看他人宴宾客,眼看他人楼塌了,眼看熟悉的人尽数离去。
它不发一言,却沉默着接纳了一切。
作家黄于洋曾有诗云: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
当离别成为一个必然的结局时,除了接纳,我们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花开花落,是规律;缘来缘去,是天意。
人应当活在缘分中,而不是活在关系里。
当一段缘分尽了的时候,静静地告别,体面地退场,便不负遇见,不负拥有。
3
关于人心

鸮,就是我们俗称的猫头鹰。
而鸮尊,就是商代晚期铸造的,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青铜器。
纪录片第一季中讲到,在商代,猫头鹰是商人喜爱和崇拜的一种神圣的鸟。
在他们的认知里,猫头鹰是战神鸟,是克敌制胜的象征,还有人把它当作地位和权力的代表。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被商人极致推崇的鸟,到了后世,却被看作了丑恶的不祥之鸟。
在汉代,猫头鹰还被莫名强加上了食母的恶名。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曾有言:“枭,不孝鸟,食母而后能飞。”
故而,人人都对它避之唯恐不及。
而到了现代,人们又觉得它呆萌的样子十分可爱,又对它重拾了喜爱。
几千年来,人们的态度始终在变,但猫头鹰却始终都是那只猫头鹰。
无论别人对它或赞誉、或贬损,它都不争不辩,任其喧嚣。
这让我想起了《甄嬛传》里一句很经典的话:
“就说桃花,喜爱者称为宜室宜家,不爱者弃之逐水飘零。其实各花入各眼,是非只在人心罢了。”
这世间的是非曲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衡量标准。
可你若把别人虚假的恭维当真,让恶意的评价入心,那才是真正的自讨苦吃。
你要明白,毁誉由人,是非在己,不在别人的镜子里看自己,才是一种真正的清醒。
4
关于感情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纪录片第三季中,讲到了这首题于酒壶腹部的诗。
这首诗,没有作者,也没有被编入《全唐诗》中。
但透过这字里行间,我们依稀能看到,一对有情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不确定的未来,让他们彼此不敢作出承诺,只能在心中默默怀想,从此天南海北,一别千里。
之后,他们有没有再相见,有没有共白头,我们无从得知。
但在路遥马急的人间,谁与谁走散,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纳兰容若那么深爱他的青梅竹马,可最后,他也只能在孤独中写下: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陆游与唐婉如此情投意合,可一朝分离后,也只能在无尽的痛苦中懊悔: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如太宰治所说,人生无常如水流。有些再见,即是不见。
多少事一等就是遥遥无期,多少人一别就是漫漫一生。
这世间,有太多人的感情,没有办法写成一个花好月圆的完美结局。
但不管后来如何,有些人,遇见过,就是幸运;有些爱,存在过,就是永恒。
5
关于无常

《佛说无常经》中云:
“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无常,贯穿了天道,贯穿了人生。
就像纪录片展示的这幅伏羲女娲图,在四方杂处、时间流变中,它演变出了无数种形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人首蛇身”的神祇,是它的初始形式。
到了魏晋时期,它的背景又多绘了日月星辰,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一直到现代,它的交尾形态又被解读为“DNA双螺旋”的远古隐喻。
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始终在通过他们头顶的星辰表达,想去追求永恒与绚烂的生命存在。
这就恰恰印证了一句话:世事无常,人心有常。
纵使我们改变不了世事的更迭,命运的跌宕,但我们依旧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态。
这样,即便有朝一日我们面临失去,我们也不会沮丧、痛苦;
有朝一日我们从高峰跌落低谷,也不会从此一蹶不振。
因为人生就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它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好有坏。
不会一直好下去,但也不会一直坏下去。
只要稳住了自己的心性,向着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出发,那么一切经历,都只不过是寻常之事。
6
关于孤独

很少有人会将孤独一词,与苏轼联系到一起。
但这世间,没有人不孤独,苏轼也不能免俗。
纪录片讲到了苏轼的遗作《寒食帖》,便是最好的证明。
《寒食帖》作于元丰五年,那是他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
时值寒食节,苦雨连月,如秋风萧瑟,而苏轼的内心,也是无限凄凉。
他恨朝中无人懂他志向,恨亲友无人知他处境。
他想效仿阮籍作穷途之哭,但心已如死灰,连恸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万般绝望之下,他把所有心绪,都写进了这篇《黄州寒食帖》中。
他在里面写到了自己既无法回归朝廷,又难归故乡的困境。
但正式这种“无处可去”的绝境,反而逼他直面自我,去接受孤独,并超越孤独。
其实不论对谁来说,孤独都是生命中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
所以我们总要学着一个人去习惯那些无人问津、无人能懂的日子。
只有超越了孤独,我们才能心境豁达,淡然看待尘世间的一切风波。
常言道,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是成长。
当你熬过了那些漆黑无助的日子,你就会发现,岁月会因你的成长而变得温柔。
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而历史中的那些文物,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古人智慧的载体。
它们中的每一件,都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内核,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些经过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当你真正读懂了它们,那么无论身处什么困境中,你也能借着这些文物的光,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