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跟朋友吃烧烤,程序员大周把烤串签一摔,憋出这句话。他月薪2万,郊区那套房贷刚还了3年,不算多拔尖,但也算稳当。可处了半年的对象上周分了,女方最后说:“我闺蜜老公年终奖顶你半年工资,跟你过,啥时候是头啊?”

大周挠着头懵了:“我就想找个能一起逛菜市场、不天天跟人比的,这要求很高吗?”

一、“普通”到底是啥样?说起来像白粥,找起来像燕窝

知乎上有个热帖吵翻了:“现在想找个‘普通女生’结婚,难度堪比考985。”

底下有人列了“普通标准”:有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素颜看着舒服,吵架不拉黑,花钱不超收入,不总拿“别人老公”当模板。

可评论区全是倒苦水的:

“我妈说‘普通’就是会做饭、脾气好、不乱花钱,可我碰到的姑娘,要么月薪3000,却说‘没全款房结啥婚’;要么天天刷短视频,觉得‘下午茶+出国游才叫日子’。”

“男生才双标!自己月薪8000没存款,要求女生165+、体制内、会做饭,还得‘懂事’别粘人,这叫普通?怕不是在找保姆吧?”

其实大家要的“普通”,说白了就是“不跑偏”:不把婚姻当跳板,不拿伴侣撒气,不活在滤镜里,愿意搭伙过日子。可这点“不跑偏”,如今倒成了稀罕物。

二、被说“不普通”的姑娘,问题藏在细节里

不是女生不好,只是很多“不普通”的习惯,藏在日常里。

朋友相亲时遇过个姑娘,做文员的,看着清清秀秀挺“普通”。处了俩月才发现:她手机里收藏了30多个网红店地址,周末必须去打卡,一顿饭人均三百还嫌“没格调”;男生加班没及时回消息,她能从晚上十点晾到第二天早上,问就说“你心里没我,解释啥”;聊到婚后生活,她说“做饭?我妈说了,女人要对自己好点,凭啥我做”。

还有种更隐蔽的——把“别人的日子”当自己的标准。比如:

“同事嫁了个老师,每次产检都陪着,你这总加班,不行。”

“表姐夫过节都清空购物车,你就发个520红包,太没诚意。”

她们未必多贪心,只是短视频刷多了,十秒就看到别人的钻戒旅行,慢慢觉得“这才叫生活”。再看身边人送的花、做的饭,就觉得“不够好”。

三、男生的“普通”,也没简单到哪去

别光说女生,男生的“普通标准”,能达标的也不多。

有个女生吐槽:“想找个不妈宝的,结果碰到的男生,凡事都要问‘我妈说’;说好了一起攒钱,他工资全砸进游戏,还说‘男人总得有点爱好’;吵架了要么摔门走,要么冷战,问就说‘你能不能别唠叨’。”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男生嘴上喊着“找个普通的就行”,心里却揣着小算盘:

“得会做饭,我妈说‘女人就得顾家’。”

“工资别比我高,不然我面子挂不住。”

“脾气得好,我妈脾气急,你得让着她。”

一边嫌女生“不普通”,一边用双标卡对方,最后卡在“高不成低不就”里打转。

四、为啥“普通”成了稀缺品?

不是人变了,是“普通”的生存土壤被搅乱了。

第一,短视频喂高了胃口。 刷多了“老公全款买房写我名”“纪念日收到十克拉钻戒”,慢慢觉得“这才叫正常”。可现实里,多数人过的是“下班买菜、周末擦油烟机、为了几百块加班费熬到半夜”的日子。滤镜看多了,就容不下烟火气。

第二,生活压力让人想“抄近道”。 房价、育儿费、养老钱压得人喘不过气,好多人把结婚当“减负包”。女生想找个“经济好点的”少奋斗十年,男生想找个“会持家的”分担琐碎。算计多了,真心就少了。

第三,“凑活”成了骂人的话。 长辈总说“我们那时候凑活过,不也一辈子”,可现在年轻人怕“凑活就是委屈自己”。于是用更高的标准筛来筛去,最后发现:符合所有条件的人,压根不存在。

五、真正的“普通”,是愿意“一起扛”

其实“普通”从来不是“凑活”,而是:

知道月薪五千,就不天天念叨“同事背的包两万”;

明白对方加班累,就别揪着“没秒回消息”不放;

清楚日子有柴米油盐,愿意一起学做红烧肉,下水道堵了俩人蹲地上研究疏通器;

接受彼此有缺点,吵架了不翻旧账,而是说“下次咱改改”。

就像楼下李姐,在超市当理货员,老公开滴滴,俩人工资加起来刚够覆盖房贷和孩子学费。可每次看到他们,都是李姐给老公递瓶冰镇矿泉水,老公帮李姐拎着刚买的青菜,边走边说“晚上给你炖排骨,放你爱吃的玉米”。

这种“普通”,不耀眼,却让人踏实。

最后想问:你觉得自己算“普通人”吗?身边有这样“普通”的感情吗?结婚该讲究到啥程度,又该将就到哪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