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星二代,一直是关注度与争议并存的群体。
相关话题也频频登上网络热搜。
前有窦靖童被夸继承父母强大基因。
这两天,又有黄多多进军影视圈受到质疑。

不过比起内娱,鱼叔最近更注意到一位国际影坛的星二代,冲劲很猛。
他就是世界级「音乐教父」坂本龙一之子,空音央。

左:坂本龙一 右:空音央
空音央继承了父母的艺术才华,又双修了哲学与电影研究。
23岁,拍摄首部短片。
随后又作为摄影师或导演,参与制作了《坂本龙一:终曲》《异步》《杰作》等纪录片。
从镜头对人物状态的捕捉能力来看,这位星二代的艺术嗅觉有点儿东西。


与此同时,空音央也没有放弃个人创作。
他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长片,就收获颇丰。
一举赢得各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的提名。

电影不久前上线,又收获一众好评。
还有观众直接感叹:
「达不到空音央这种水准的,都不配被称作星二代」

最强星二代,这就出现了?
来吧,咱们一起验验货。
看看电影圈,是否真的出现了一颗亮眼新星——
《昨日青春》
Happyend


从译名和海报不难看出,这是一部青春片。
说起来, 青春片一直是日本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
类型丰富,内容多样,成就了不少经典之作。
有的纯情励志,有的暴力反叛,有的则是在疼痛中成长。
鱼叔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最后一种「残酷青春」挂。
比如, 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

还有,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都是用青春期的反叛特质,和纯粹而脆弱的状态描绘少年成长,并从中映照出成人世界的残酷。

空音央的这部电影,同样延续了 「日式青春残酷物语 」脉络。
用五个「坏学生」友谊由建立到消失的过程,去呼应外部现实世界的变化。

故事不算新,但却有让鱼叔意外的惊喜。
比如,视听效果。
主角五人团之所以玩的好,除了互为发小,还因为他们都是音乐社团的成员。
片中以电子乐为主的配乐,品味很得教授真传,对耳朵很友好。

还有,人物设置颇具当下性。
五人组里,有中日混血、在日韩侨、美国黑人。
剩下的两个日本学生,又来自不同阶级。
这元素,谁都得说一句多元到位。
显然是结合了导演本人多国成长学习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观察理解。


此外,故事里对青春友谊消失过程的描绘,又很戳东亚社会痛点。
咱看了,也有照镜子的感觉。
片中,这群好友 突然间分崩离析,是因为一场恶作剧。
小团体里,属悠太和阿光关系最好。

某天清晨,他们看到校长的豪车停在学校楼下。
想到校长平时一副当权者嘴脸,二人便想出了一个整蛊玩法。


不久后,校园中就出现了奇观。
校长那台平时外人碰都不让碰的宝贝豪车,竟被竖立倒栽在众人面前。

气炸了的校长,誓要找到始作俑者。
嫌疑者都被拉到了校长办公室,其中就包括阿光。
面对校长的加压与侮辱,阿光顶嘴不认。
但冲突的代价是,不仅奖学金告吹,还将家长牵扯进来。


相比之下,悠太家境优越,惯常的滑头又让他逃过问话。
面对阿光的遭遇,悠太也并未放在心上。
只觉得应付应付就过了,哪有这么严重。

而随着事情越闹越大,校长的退学警告悬在头顶。
阿光与悠太的关系,也在不同处境压力下嫌隙渐生。

有趣的是,观众也不知道恶作剧元凶是二人中的哪一个。
那天清晨决定谁去动手的猜拳,只有遥远模糊的场面,并没有亮明结果。
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放置确定答案,去单纯观察这个过程。
看一看到底是什么,让少年好友走到陌路。


可能有观众会说,这还不明显吗?
请你的家长不请他的家长,罚你不罚他。
校长这分而治之的离间手段,对学生来讲一治一个准。
在更具现实性的前途与家人面前,少年义气总会显得天真无力。
成人世界的暴力,对无力还手的未成年来说是有摧毁性的。

但片中却另有所指:真正的暴力,其实藏得更深。
一场恶作剧,悠太没事,阿光却被处罚。
除了因为二人性格不同,最本质的原因 还是身份问题。
比起悠太的日本国民身份,阿光是随外婆移民日本的韩裔。

虽然已经在日生活了两代, 可仍会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异族。
片中,外界对悠太与阿光的区别对待贯穿首尾。
一起去看音乐表演被抓。
同是未成年人,悠太被教训几句就完了,阿光却要接受盘问。

一起拉着音响在路上放音乐。
明明是悠太想听,被以扰民和身份可疑的缘由带走的,却是阿光。


不断地被要求出示的外籍居民证,时刻提醒着好友之间的 「不同 」。
恰恰是全社会这种分化的眼光,才是少年友谊崩解的深层催化剂。

电影里,二人之间裂痕的具象化表现,是一场风雨欲来的大地震。
每次关系出现问题,地震警告便会伴随而来。
地震威胁之下,校长竖在校园里的车彻底倒塌,让事件恶化。
阿光感受到的那种 「不同 」更加明显,甚至扩大。
一日,由于意外不断,学校特地开展了特殊讲座。
明明所有人都在此地生活,负责人却神秘地把所有非日本学生赶到自习室。
小团队的五人处境,自然也难逃这种区别对待。


甚至,这种 「不同 」不只存在在校园。
极端民族主义的排外趋势,在地震威胁的动荡中更加明显。


为此,阿光被一个参与反歧视游行的女孩吸引。
在她的带动下,也加入了街头抗议活动。
然而,得到的却是比校长更残酷的镇压。
这种 「不同 」带来的伤害,终于变成了具象的伤口。

但,就在阿光积极反抗时,同伴悠太却未感痛觉。
他仍旧沉迷在音乐里,在古早的经典曲调中逃避好友与外界的现状。
就像游行者在音乐商店门口被武力带走,其中的悠太却只是旁观。
同样刷手机,悠太乐子满满,阿光看着新闻已经难露笑脸。


斗争与固守现状的分歧,是比恶作剧效应更大的隔膜。
友谊的消失背后,是战线无法同一的孤单。
青春故事以外,电影真正想说的东西显然更深。


从电影的双重性表达里不难发现。
空音央作为大众眼里的星二代,不止继承了上一代的艺术遗产,还有同样的反日本极权的政治表达。
不过,也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就是一份与当下多元趋向呼应的迷茫。
比起前人 「我们一定会改变世界 」的热血坚定,年轻一代似乎连改变的勇气都所剩无几。

电影里,创作者在社会抗议活动之外,用一场小型的校园抗议事件描述了这种状态。
校长豪车恶作剧之后,校园装上了监控器。
对此,学生们态度不一。
有人觉得监控侵害人权,而且识别不良行为的规则过于呆板可笑。
比如一个学生干部,本想制止别人抽烟。
但当他拣起扔在地上的烟头,却立刻被监控识别并扣了分。
为此,一群学生找到校长静坐抗议,要求拆除监控。
谁知,却遭到了另外一拨学生的反对。
他们觉得,保留监控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只有自身不端的人,才会惧怕审视的镜头。


当然,还有更多人觉得与自己无关。
抗议或顺从都需要争辩,只要能顺利毕业,何必多此一举。

无法统一的学生立场,让抗议变得艰难。
而连那些坚决主张拆除监控的学生们,到头来也无法等到享受成果就已经毕业。
怎么看,都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斗争。


这其实也是年轻人改变现状勇气丧失的原因所在。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跟群体性的失语有关。
毕竟,理不辩不明之前,需要有思考讨论的空间。

好在,片中留存了一份小小的希望。
这份希望不是由成功带来的,而是由失望带来的。
辨证去看,有人为现状不服,正是仍有人心怀希望的体现。
那场学生在校长室静坐抗议的活动中,阿光因顾念家人意外拒绝参与。
但关键时刻,他还是戴着头盔敲开了校长室的门。
给大家带来了食物补给,和一首不言而喻的同志之歌。
也正是这些称不上宏大的团结,同样留存了一丝改变的希望。


其中难掩的创作态度,也是创作者自身的精神表达。
从这一点来讲,未放弃讨论和表达,同样是创作可能性的留存。
对于空音央,「最强星二代 」的抬头确实还有些夸张。
但鱼叔仍然期待,年轻创作者手中所握的,改变未来的可能。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 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