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仅是一部检察题材的电视剧,更是一曲关于救赎、成长与希望的悲悯之歌,一部发人深省的未成年人保护启示录。

文|三木

“一开播就凭借硬核实力杀出重围”

“麻了。《无尽的尽头》剧情怎么这么敢啊!”

“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保护的是未成年人的受害人,而不是未成年的加害人。”

聚焦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自4月24日开播以来热度持续攀升,不仅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与持续催更,更有法律专业人士加入剧情讨论中,在线科普剧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并将未成年人保护这一社会议题推至台前。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少,但像《无尽的尽头》一开篇就直接把最关键的核心问题点出来的,却不多见。而随着“三少年霸凌同学致死案”“未成年人盗窃案”“游湖杀子案”陆续上演,我们发现,它不仅是一部检察题材的电视剧,更是一曲关于救赎、成长与希望的悲悯之歌,一部发人深省的未成年人保护启示录。

再现未检的从无到有,

“大干一场”为正义破局

“这些周三前要全部完成。”当林之桃一脸平静地向书记员程薇安排近期工作后,很难想象这些是目前只有两个人的未检要做的工作。从无可奈何被迫接受调岗转到未检,到让书记员整理十年内未成年人案件的相关卷宗、准备法治进校园活动,之前口口声声说自己管不了小孩的林之桃“满血复活”,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未检,即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主要负责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职责包括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以及出庭支持公诉等。《无尽的尽头》以未检试点部门的创立为主线,通过塑造林之桃、白恩宇、郑雁来等有血有肉、立体饱满的形象,展现“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法理和思辨去战斗的未检检察官群像。

林之桃遇见受害人母亲来到检察机关申冤,在明知案件难度的情况下,为了还受害者公道,仍接手这个案子。庭审现场,面对对方律师提出的霸凌行为和跳楼坠亡不存在因果关系,林之桃依据法律据理力争,拿出证据,证明三名少年犯有故意杀人罪;一身正气、充满人情味的白恩宇因未管所的工作经验加入未检,为工作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在生活中,又能化身温柔体贴的“碎嘴老公”……

作为一部在最高检新闻办和未成年人检察厅的全程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检察题材作品,《无尽的尽头》对未成年人司法案件的描摹,不仅有真实性为依托,更有专业性作保障。一方面,剧集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以及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节目《守护明天》等为素材来源和创作基础,故事脉络清晰,情节更是跌宕起伏。

另一方面,剧组邀请了多位资深检察官参与剧本创作和情节设计。他们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为剧中涉及的案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无论是检察官业务指导帮助演员细究法言法语,让演员的台词更符合逻辑,还是细抠台词语气,力求精准诠释,都让检察官捍卫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也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检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在厕所边的临时办公室决定“大干一场”,跟随林之桃、白恩宇维护未成年人公平与正义的步伐,该剧真实再现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蓬勃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也让法律如何“以公开、透明、理性、法治驱散百姓心头的困惑和疑虑”更加贴近普罗大众。

法理与人情兼具,

司法的终点不仅是判决

作为一部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不仅以专业性展现司法工作的严谨与公正,更秉持温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普法的同时,以现实温暖深入人心,剧集兼顾人性温度与制度反思,将法理与人性间的尺度拿捏得当。

“游湖杀子案”的庭审法庭上,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与实验验证的林之桃,以十足的底气向法官证明,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与现任妻子合谋,将自己的孩子亲手杀害后,坦言“作为一名公诉人,应该平和理性,但是此时此刻,我非常愤怒”,剧中不仅展现了未检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的严谨与公正,更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柔软与温情。在面对一个个复杂案件时,他们不仅要依法办案,更在上诉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司法理性与人性情感的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剧集并未聚焦于案件的猎奇性,既不美化加害者,亦不消费受害者,而是深入探讨未检工作的特殊性,通过细腻刻画展现未检检察官在惩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等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正如有法律从业者追剧后专门对“游湖杀子案”做的深度拆解,“批捕被驳回,绝非司法冷漠,而是对证据规则敬畏的体现;作为法律人时常感到两难,既要追求'不放过坏人'的正义理想,又要坚守'不冤枉好人'的程序铁律。案件破局,源于法律人突破常规的「儿童友好型取证」——用玩具还原现场、以绘本建立信任,展现了司法既有「刚性」又有「温度」的双重面向。”

一直以来,出于对未成年人案件隐私的保护,也为了防止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未检检察官的工作鲜有披露。因此,剧集在拍摄手法上,没有对霸凌的残酷、孩子的恐惧等画面进行过度呈现,而是通过检察官的视角来描述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带有血迹的铁晾衣架、装有玩偶的牢笼、满是烫伤疤痕的手掌以及走访调查时老师、邻居们讳莫如深的言语,剧集着力将尊重孩子的理念贯彻戏内戏外,从创作源头上着力打造艺术性和人性温度相统一的文艺精品。

所以,我们不仅能在剧内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与复杂性,看到司法制度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探索和进步。比如剧中融入未检办提前介入、未成年人的强制报告制度的设定,以及对合适成年人制度的细节铺陈,每个案件都是法治进程的注脚,每一项制度更是无数悲剧换来的进步;也能在剧外,感受到主创团队强烈的人文关怀,专门制作了《破晓》《逐光》等多集纪录片,还在每集片尾的演职人员排序中,创造性地把所有的未成年演员放在前面,既是尊重孩子们,也是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振兴呼吁。

“检察官每一天需要在案件中帮助受害人,但很多时候是无奈”,该剧艺术总监吴艺翔在纪录片中说道,“希望我们能够帮助检察官让遗憾变得最小。”该剧编剧、律师张洋进一步解释,面对这样一个和孩子有关的故事,首要传达的就是真善美,“我们想要拍摄一部有温度的司法行业剧,一切都有人在做,一切都有人在管”。正如剧集纪录片导演所说,真正的温暖现实类型的作品,落脚点一定是温暖,是让人感受到爱,感受到希望,“《无尽的尽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一部真正的温暖现实主义作品”。

社会价值再探,

守“未”之路没有终点

“《无尽的尽头》很敢拍,很触动,太真实了!希望‘未成年’三个字不再是犯罪行为脱罪的工具,让真正需要得到保护的‘未成年’能真正得到保护!”“敢拍”是《无尽的尽头》播出以来,得到较多的评价。

但究其原因,“敢”的原因却不只在于剧中一个个高敏感度的案件本身。《无尽的尽头》没有停留在对犯罪行为的简单呈现上,而是试图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挖掘未成年犯罪的根源,直面犯罪背后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的深刻影响,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潘雄深谙法律漏洞,专门“租借”老乡孩子并美其名曰学手艺,实则教他们盗窃。而父母也为钱默许,将孩子沦为赚钱工具。当潘雄以“游戏”为名,洗脑控制这些带回来的孩子,告诉他们偷盗成功有奖励、失败就要关笼子受罚后,这些本该上学的孩子,却因贪婪的大人毁掉了人生。因此,“少年偷窃案”后,林之桃代表未检就撤销陆广福其监护资格提出申请,也给了小陆鸣一个健康成长的机会,让观众深刻明白,“监护是权利,更是义务,如果你不愿意履行义务,那没有必要享受权利”。



实际上,未成年监护缺位与重塑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有法律从业人员指出,这不仅涉及到法律程序,还关乎社会资源的调配、孩子的心理成长等多个方面。而《无尽的尽头》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的剧情,让我们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也提醒社会各界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监护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司法制度和保障措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正如检察官业务指导鲍键在纪录片中所说,“我们惩戒犯罪,但要更致力于拯救,我们办案,但要更致力于未成年人的未来,守护未成年人,就是守护社会的希望。”

“无尽的远方和所有的孩子都与我们有关”。这句片名slogan不仅表达了检察官的责任和担当,也表达了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它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无尽的尽头》也通过摹画林之桃、白恩宇在接触未检工作时的工作作风与法理思考,更进一步诠释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而言,“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

“游湖杀子案”后,虽然坏人被绳之以法,但在林之桃那“没过去”。因此在案情分享会上,林之桃借这一案件,分享了强制报告制度,呼吁大人不再无视孩子的痛苦,即便这个孩子可能与你无关,“你们可以站出来,你得站出来,你得管,就算错了也没关系。”



——“你想过吗,要把怎样的世界交给孩子,是由我们这些大人决定的。”

——“那最大的困难呢?”

——“你会驶进人情的漩涡里,走在法律的钢丝上,难以权衡,难以判断,不知道什么才是绝对的。即便你获得了一点成果,你还是觉得本来能更好,应该有更多办法,你还没有解决一切。所以,未检工作是一个有开头,没有尽头的工作。”

带着现实思考,也有人性的温度,《无尽的尽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阴暗面;也像一盏明灯,引起大众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深入了解与思考,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不再有“无尽的尽头”。而对于行业而言,这部充满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品,其意义远不止于一部电视剧的范畴,让我们看到,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娱乐大众,更可以承担社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