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云南怒江大峡谷上方,一个身躯单薄的小女孩正在溜索过江。

在波涛汹涌的怒江之上,女孩的身影显得愈发弱小,看得让人触目惊心。

而这一幕,恰好被一名记者看到了。

于是没过多久,一张名为“怒江溜索女孩”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

如今17年过去,这个曾在怒江上像一只轻盈的燕子的女孩,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溜索女孩”余燕恰的故事。

溜索女孩余燕恰

余燕恰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生于1999年的她,家中并不富裕。

2007年4月的一天,余燕恰像往常一样,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走到了怒江边上的绳索旁。

这是余燕恰每天都要经过的路,因为她家所住的村子没有学校,所以她每天只能靠着一双腿以及两只胳膊,去峡谷对岸的布腊小学上学。

怒江的水流很急,光是用肉眼来看都十分危险,更不用说只用一根绳索横跨怒江了。

但是对余燕恰而言,这只不过是她必须要学会的交通方式罢了。

而在余燕恰的村子里,几乎每个小孩子都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学会溜索过江。

这些被外人看作是游玩体验的项目,却是余燕恰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最熟悉的交通工具。

余燕恰冰雪聪明,母亲才刚教她几次,她就掌握了溜索过江的要领。

而到了上学的年龄,余燕恰便开始了独自一人踏上溜索过江的日子。

但小小的余燕恰并没有被这样的危险吓退,她反而感到非常骄傲。

因为放眼整个村子,没有比她更小的会溜索过江的小孩子了。

上小学一年级的余燕恰,对面前急流而下的峡谷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

只见她快速地绑好绳索,做好一系列的安全措施,然后两条腿一离地,就向着江对岸滑去。

然而在滑到怒江中间的时候,余燕恰却停了下来。

因为她身材瘦小,无法像成年人那样一路滑到对岸,停在怒江中间已经是她的极限。

但是她却丝毫没有慌张,而是用两条胳膊攀着绳索,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挪去。

奋力向前滑行的余燕恰这个时候并没有发现,在怒江江边,有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在看着她发呆。

女人名叫戴玲燕,是江苏省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戴玲燕原本是和台里的同事一起去附近的小学采访,但就是在采访的途中,戴玲燕听到了一阵刺耳的声音。

循着声音看过去,戴玲燕看到了不远处的怒江之上,有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正在抱着绳索,缓慢地向前挪动着。

戴玲燕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让她震撼的场景。

而此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个她觉得惊心动魄的画面,实际上却是小女孩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而小女孩之所以如此拼命,只是为了能去上学。

记者的本能让戴玲燕赶忙将这一切用相机拍了下来。

日后当戴玲燕回想起来那天发生的事情之后,也无比庆幸自己记录下了这一切。

因为她拍摄出来的那张照片,竟然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

伸出援助之手

17年前,云南怒江大峡谷的滑索上,有一个身轻如燕的小女孩。

她在翻涌着的江水之上,独自勇敢地抱着绳索,向着江对岸滑去。

而这一切,都被一个叫做戴玲燕的记者尽收眼底。

在来到怒江福贡县马吉乡布施村之前,戴玲燕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原始而又危险的交通方式。

而那个被绳索悬挂在怒江中间的小女孩,看起来也最多不过七八岁。

结束了采访任务之后,戴玲燕和同事一起驱车回单位,但是她的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在看过布施村小学以及那个小女孩之后,戴玲燕才真正见到了资源的不平衡。

在怒江大峡谷一旁的大山深处,孩子们上学是每一户人家最大的难题。

虽然每年都有年轻人愿意前来支教,但是大部分支教老师都是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然后留下这里的孩子,等着适应下一位前来支教的老师。

其次,交通问题也是这个地方的硬伤。

怒江大峡谷周边山峰河流众多,虽然风景极其优美,可是交通却十分不便。

大山里的人们想要出门一趟,要么走山路,要么走水路,要么就是两者相结合,才能到达附近稍微繁华一点的镇子。

至于学校,也是几个村子才会有一个,那些自己村里没有学校的,只能每天跋山涉水去别的村子上学。

比如她方才拍到的余燕恰就是后者。

在拍摄完余燕恰之后,戴玲燕向当地的村民请教了,为什么会有小孩子在怒江上滑绳索。

而且还是独自一人,没有大人陪同。

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在村子里像余燕恰这样年龄的,或者是比余燕恰大一两岁的孩子,几乎人人都会滑绳索过江。

因为他们必须要去对岸的小学去上学,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就对他们十分放心。

于是在回电视台的路上,戴玲燕做了一个她至今都觉得无比正确的决定。

她要把女孩的视频和照片发到网上,她想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在云南怒江大峡谷的深处,还有一群为了学习,而克服了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的孩子。

很快,余燕恰那张滑索过江的照片在网络上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

女孩勇敢而又坚毅的身影,惹得网友一阵心疼。

而江苏省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此事,并且组织了多家媒体和学校,一起为余燕恰的家乡捐了款。

此时的余燕恰也知道了自己因为滑索过江,而小火了一把。

但是她却并没有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她只不过是想去上学而已。

很快,江苏省各单位一共筹集到了140多万,这些钱全部用来给余燕恰的家乡修建桥梁。

得知村子里终于要通桥了,余燕恰的脸上浮现出来了一丝难以置信的表情。

但随即她又笑了起来。

因为从她记事起,就只知道父母还有身边的亲朋好友,去江对岸都是靠着一根破旧的绳索。

她还没有尝试过走在桥上是怎样的感觉。

回报家乡

2007年10月,一座爱心桥出现在怒江大峡谷的上方。

一个叫做余燕恰的女孩子,在大桥建成的那天,第一个上了桥。

她小心翼翼地走在桥上,望着桥下翻滚着的怒江水,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

如果说曾经的余燕恰就像一只小鸟,在怒江大峡谷上空飞翔,最后飞到了知识的课堂。

那么如今她终于可以踩着平整的桥面,踏踏实实地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学校。

曾经天堑一般的距离就这样被缩短了,余燕恰对记者戴玲燕十分感激。

如果不是戴玲燕偶然间拍到了她,如果不是戴玲燕把她的照片上传到了网上,她现在依然只能每天走一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再用一根破旧的绳索把自己送到江对岸。

后来戴玲燕和余燕恰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2010年时,余燕恰的爸爸意外去世,是戴玲燕一直在劝说余燕恰要振作起来,千万不能辍学,不要辜负爸爸对她的期望。

后来当余燕恰上了高中之后,跟不上班里的英语进度,也是戴玲燕专门给她买来学习资料,鼓励她不要气馁。

对余燕恰而言,戴玲燕就像是知心大姐姐一样的存在。

2018年,余燕恰以568的高分,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

与此同时,余燕恰也是村子里十年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而余燕恰能够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除了她自己的努力还有戴玲燕的支持,以及学校老师的教导之外,她的母亲也有着不小的功劳。

虽然家中的条件不是很好,但余燕恰的母亲却一直都在教育女儿,一定要好好学习,要考出大山。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2022年时,这个四年前飞出大山的女孩,却又选择了回到大山里。

因为早在实习的时候,余燕恰就已经和家乡的怒江州人民医院签好了合同。

她成为了怒江州人民医院化验科的一名医生,她说想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人民做些什么。

结语

“我小的时候村里都没有卫生院,生病都是用土房子或者是硬挨,现在我学医回来加入了家乡的医疗团队。”

在余燕恰年少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为她掌灯,为她开路的人。

而如今她已经长大,她也想接过那盏灯,来照亮别人的路。

有人说,余燕恰好不容易考出了大山,不值得再回去。

可是燕子归巢,在余燕恰的心里,如果没有家乡,也就不可能会有后来的她。

她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她热爱的大山,还有她热爱的人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