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黄仁勋过去几天在中国,可谓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从7月11日开始,直至最近,黄仁勋不仅会晤了中国的各级政府官员和领导人,还参加了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黄仁勋套现约1294万美元

他在会上用中文发表演讲,但由于中文表达不太流畅,最终不得不借助英文进行转换。

除了赢得满堂喝彩和理解之外,也包括了一些趣闻。例如,他身穿皮夹克出现在盛夏的北京时,有人问他为何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穿皮夹克?

他的回答是:我只有一套西装,因为这套西装拿去干洗,而且因为经常穿,快坏了,所以我也不想再损害它。

我相信他的说法,他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说好话来显示优越,我相信这是真心话。如果是真心话,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贫穷或节俭,那又是什么呢?

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黄仁勋作为科学家企业家的纯洁和专注,以及他全神贯注于事业而无暇他顾的特质。这种内心的纯洁与单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黄仁勋这位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

而我将在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中,进一步阐述这些特质,如何造就了他在世界舞台上,特别是在中美两国之间成功游走的独立形象。

这一形象显然对未来的全球形势,包括对现在之所以能够掀起一场黄仁勋的旋风,都密切相关。

首先,黄仁勋是一位华裔美国人,出生于台湾地区,祖籍浙江,九岁时移居美国。后来他娶了太太,受的都是美国教育,所以他的英文显然要好过中文。

尽管他的英文能力明显优于中文,但并没有影响他内心,也许他自己都不一定完全能够深刻体会到这其中的珍贵和战略上的敏感之处。

那就是他身上有很清晰和浓厚的中国人情节和一颗中国的心,而这跟他会不会说中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他在链博会上除了用中文发表演讲,后来实在说不下去,才又转换成英文。而据外媒报道,他发表了一段言论,表示“我首先是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身处美国的华裔美国人”。

如果这个报道属实,那反映出几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这可能意味着黄仁勋自己在内心深处,确实认为自己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美国人。

其次,他可能没有敏锐地意识到,身为一家掌握着高科技核心芯片资源的美国企业,在中美之间游走的一位企业家,公开表达这一观点会面临一些麻烦。

特别是此次他来中国之前,去会晤了特朗普,特朗普不仅祝愿他此次中国行一切顺利,还同意恢复4月份被特朗普政府禁止的中国特供版H20芯片。

该芯片是英伟达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芯片禁令后,专门为适应中国市场而设计的一款中低端芯片。然而在今年四月,也被特朗普政府禁止。现在,经过黄仁勋的说服,特朗普已同意重新开始供应。

据外媒报道,尽管在生产流程和原料供应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至少已经开启绿灯。

这个绿灯的开启,一方面得益于黄仁勋的功劳;另一方面,也与近期中美战略关系的动态有关。这与我之前节目中提到的内容相呼应,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中国态度相对温和的只有特朗普本人。

但无论如何,由于黄仁勋是英伟达的当事人,也是当事机构,因此他在特朗普面前的游说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朗普也愿意听从黄仁勋的意见,这一点至关重要。

顺便说一下,现在美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芯片技术几乎掌握在全球华人手中。

这不是特指芯片的制造,还包含台湾地区芯片企业出来的中国人,又或者是中国大陆有大量使用高端芯片的机构以及它的场景。换句话说,美国人认为在芯片这个战场上,早有一天是要输给中国的。

黄仁勋套现约1294万美元

而恰恰在这么一个重要、关键、敏感的节点和时间口上,黄仁勋抵达了中国,并成功游说了特朗普,向中国开放H20芯片。

同时他也公开表示,除了广泛接触中国的各级官员以外,他还表示“我首先是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在美国的华裔美国人”,他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一个中国人”等词语,可能会在国际或两岸间形成战略上的一些争议。

坦率地讲,作为一个非战略专家,黄仁勋并不了解,而且我们也无法苛求他了解。也正是由于不了解,才成就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华人学者。

坊间曾传闻在马斯克退出白宫后,特朗普一度考虑邀请黄仁勋入阁以接替马斯克的职位。

虽然我与黄仁勋未曾有过直接接触,但从公开媒体上得到的信息以及我对黄仁勋的解读和理解,我认为黄仁勋不会让这个事情发生。

因为黄仁勋的内心是特立独行的,他是一位独立的企业家,或者说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而且黄仁勋要推动的、要达成的、要改变的绝不止于为特朗普内阁谋事或者牟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特朗普向黄仁勋发出入阁邀请的时候,他的格局已经小了。甚至某种程度上,他也把黄仁勋看小了。

我之前提到,黄仁勋对中国的一些政策并不完全了解。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美国对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基于两岸人民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一事实的认识。

因为当时尼克松在上海公报里面是这么说的:美国注意到台湾海峡的人们都认为他们是中国人,因此美国也认可了这一原则。

然而,到了1979年中美建交时,中国大陆要求美国认可的一中原则已经转变为“一个中国”政策,即认知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中。

具体来说,在外交关系上,这意味着凡是与大陆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当局所谓的“中华民国”断绝联系,这就体现了政策的具体落实。

近年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美国的一些智库人士或是对中国持不友好态度的政界人士,经常强调原则而不是政策。

如果不是专家,常常容易被这种混淆视听的策略误导。我相信黄仁勋也受到过这样的影响。

但是懂又怎么样,不懂又怎么样。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科学家、企业家,他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一种他自己可能也未能完全理解的独立知识分子的情怀。

而这种淡淡的中国情和淡淡的独立知识分子的情怀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那股气势如虹的一流科学家的气质,就成就了一个特立独行的黄仁勋。

在他抵达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祝他他有一个非常棒的中国之旅。

然而,一些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员和反华的议员却威胁他,称他绝不能与中国军方或情报机关建立联系,也不能与中国官方有任何交流。

我相信黄仁勋避免了前两者,但后者,即与中国的各级官方接触,他基本上无视了。他一到中国,就马上与各地政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在关于中国军方的问题上,黄仁勋后来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他认为中国军方不会使用H20芯片,因为该芯片的性能对他们来说太低了。

明眼人皆知,黄仁勋并未直接回应美国反华议员们的诉求或无理的要求,而是在逻辑上巧妙地进行了回避。

黄仁勋套现约1294万美元

我预测,黄仁勋在未来可能会在美国面临一些困难。然而,凭借他的智慧、策略和特立独行的气质,以及无可非议的实力,我相信他仍能顺利化解。

因此,从我作为评论人士的角度来看,我非常赞赏黄仁勋的特立独行。同时,我们也期望全球能出现更多像黄仁勋这样特立独行的人士。

无论他们是科学家、企业家、学者还是智库人士,只要他们有那股独特的实力,并且具备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就有可能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缓解中美地缘战略冲突,并提升相关决策者对这一冲突的认知水平。

所以,我们期待在当今时代和周围环境中涌现出更多像黄仁勋这样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