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个月,舞蹈家杨丽萍生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她随手发布了一个普通的吃火锅视频,然而底下有一条点赞超过上万的评论,却十分的刺眼,只看见上面写道:“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我就是蒙人的。。。”

对此不少网友和明星,也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支持杨丽萍,并表示女人不是生育的工具,而人生的价值,更不在于“生人”。

事实上,对女性的偏见,是千百年以来所存在的议题,尤其是在过去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女性能够提供的劳动力不足,往往处于社会地位偏弱的位置,但是关于对自己权利的抗争,两百年前的道光年间就已经开始,而她们的名字,叫做“自梳女”。她们终身不谈婚论嫁,靠着自己的双手生存。 古代的妇女,在未婚的时候,一般都有一条长长的辫子挂在脑后,而一旦结婚嫁人,就应当让母亲或者长辈,代替自己将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

然而当女子决定脱离结婚的束缚,这种仪式就需要自己操办,故而人称之为“自梳女”。最早的自梳女,始于清朝后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这个群体能够存在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清代末手工丝织业逐渐发达,女性能创造足多的财富,以至于能够经济独立。 广东顺德《顺德县志》提到,在当地,一些女子,从小拒绝缠足,他们看到姐妹们十多岁便嫁给他人,备受婆家痛苦折磨,因此决定终身不嫁。

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到后来,在南方地区对于这种女性,竟然还是采取了相对比较包容的态度,可能和当地受到西方的开放文化影响和创造的财富有所关系。“自梳”发展有了固定的仪式,自梳女发誓之后,要聚集族内长辈,请德高望重的人进行祭祖,随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身家阔绰的,可能还要摆上几桌酒席,大肆宣传的道理,无非也是告诉十里八乡的后生们,自己终身不娶。

大部分自梳女,都居住在使用共同积蓄购买的“姑婆屋”内,互相帮助,如同家人,她们去世后,也不得进入祖坟,自己的丧葬后事为同伴料理,也有人住在娘家,但是也需要自力更生。 然而女子一旦“自梳”,也绝无反悔,否则下场很凄惨,日后如果被发现和男子之间有情愫,或者是其他不轨行为,会被乡党所不容,遭到酷刑毒打,甚至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正是为了封建社会以此达到震慑和维护地位阶层的目的。

到了民国年间,随着传统丝织业的崩溃,不少“自梳女”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只能进入城市或者南洋打工求得生存,如今香港北角东部的七姊妹故事,也是沿于自梳女。而在1950年,建立的顺德冰玉堂,原先也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见证着她们这一群体的历史和文化。 随着历史的进步,如今最后一批自梳女,也已经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这个特殊的阶层,也将很快的成为历史。

她们的生活,因为承担繁重的劳动,并不比已婚妇女轻松惬意多少,但是这种反抗传统伦理旧俗的精神,也值得让人敬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