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楚汉之争,不啻一场万众震动的“世界大战”。从巨鹿之战刘邦起兵,到垓下之战项羽一统,前后共经历十余年浴血奋战。王败帝亡,人心涣散,众说纷纭。这场争霸,不仅仅决定的是谁能够称王称帝,更关系的是社会的前路何去何从。
       在这场残酷的争霸中,最终以刘邦、项羽两人的缠斗占据舞台中心。兵到汉中,楚汉相持难解,两军对峙成皋。谁又能想到,这一次的胜负生死,竟然取决于“十四字”的人心剧变。项羽去荥阳之战,“周苛枞公”四字,成就了汉家江山社稷;而“韩王信”三字,亦成全了项府江山永固。


       当强权与正义相撞,当雄才与巧思相遇,这场恢弘的厮杀,几人敢于执迷不悟?几人又能于性命攸关之际摒弃私情?这些问题的答案,全凝结于楚汉荥阳之战十四字当中。
       其实,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悲壮激烈的羁绊生死。当年在彭城之战,项羽三足鼎立,分封了众多诸侯王,其中就包括韩信和英布。然而到了垓下之战,这些诸侯又纷纷反倒向刘邦,导致项羽大军溃败。可见,在战争的残酷考验下,“人心”往往变幻莫测。
       那么此时此刻的楚汉之争,又会迎来怎样的人心变动?当两军对阵,彼此间究竟会出现怎样出人意料的结局?这些疑问的隐藏答案,令人惊心动魄。


       刘邦收编故人牵制项羽大军
       当汉三年二月刘邦大军在成皋被项羽击溃后,刘邦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只得弃城北返,找到昔日的故友张耳与李左车取暖。而此时此刻的项羽,却乘胜追击,一路来到荥阳城下,将刘邦部将周苛、枞公围困在城中。
       眼看大好时机就要从指间溜走,刘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困顿之中。此时此刻,刘邦帐下谋士袁生献上了一个妙计,这就是后人称道的“示南趋北之计”。该计谋的要点是:
       刘邦亲自率军南下,进入南阳郡,以示弱来诱使项羽南下追击;同时派韩信固守北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之势。一旦项羽中计深入南阳,刘邦便以游击战术疲敌,配合北方韩信军一举击溃项羽军队。


       但是,由于北方局势尚未完全稳定,韩信暂时无法南下会师。为此,刘邦对袁生之计略加修改:由彭越率军进行敌后骚扰,牵制项羽大军;同时派遣英布的残部前往南阳郡,配合己军行动。
       此时此刻的刘邦,深感自己形势岌岌可危。能够再次扭转乾坤的,似乎只剩下这一计策。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就按这个方案办。
       刘邦对故友英布和彭越寄予厚望,相信他们一定能给自己制造机会。这两个人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英布原本的部下也都在刘邦手下效命。他要派遣英布去南阳收编散落的旧部,必能为自己多聚天下精锐,增强实力。至于彭越,这位巨野泽中自立山头的盗匪,最擅长迂回奇袭,骚扰敌后,把项羽的后方搅得一团乱。有这两人助力,刘邦便有了信心可以与项羽长时间周旋。


       其实,刘邦也曾好几次想过直接北上找韩信会师。只不过,赵地方面的战乱仍未彻底平定,难保路上不会遭到突袭。而彭越和英布部众都在刘邦手下,调动起来十分方便。再者,英布旧部都曾在九江起义,对那边的地形较为熟悉,派他们去南阳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时间不等人,刘邦立即派遣英布去联络残部,前往南阳集结;同时,命彭越渡河东下,一鼓作气攻占下邳,断绝项羽的后路粮道。刘邦清楚,这一波部署的成败将决定楚汉的胜负!


       项羽遭遇多重牵制,荥阳守军顽强作战
       五月,刘邦的策略开始实施。彭越渡过黄河,自东阿一路南下,把项羽大后方搅得一团糟;英布麾下的残部也从九江郡赶到,刘邦将自己军中的一部分划给英布指挥,共同入驻南阳郡。
       而项羽当时正围攻坚守荥阳的周苛和枞公。这两位死士奋勇抵抗,顽强作战,即使刘邦已经败走,也丝毫没有气馁和退缩。正面战场的激烈厮杀,牵制了项羽大部分兵力,使彭越得以大开杀戒,横行项羽大后方。
       其实,周苛、枞公二人对刘邦的突然撤退也深感错愕。他们原本以为,成皋的失守只是刘邦有意迂回,没想到刘邦连自己也抛弃了。甚至还传言,刘邦已经投奔了张耳和韩信。


       一时间,荥阳城内弥漫着不安情绪。有人担心刘邦会和项羽谈和;有人猜测张耳、韩信会倒向楚国;更有人怀疑刘邦已然溃败,汉国大业尽毁。
       面对四面楚歌,周苛、枞公二人同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灼与迷茫。能否坚守?刘邦还会回来吗?一时间,二人的内心世界也波澜起伏。
       最终,他们下定决心,与荥阳共存亡!无论刘邦去向如何,自己的责任就是持续抵抗,为汉国争取更多喘息机会!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两人的铮铮铁骨和大无畏精神,终于彻底释放。他们誓死城下,与敌人血战!


       六月间,耗费了大量精力的项羽终于攻克了荥阳城,生擒了周苛和枞公。但是彭越的突然出现,让项羽不得不分兵应对,之前消耗的军力又无法及时恢复。这时,刘邦和英布趁机夺回了成皋城,与荥阳遥相呼应。
       若不是周苛、枞公顽强抵抗,绝不会为刘邦争取到如此宝贵的反攻时机。其牺牲奠定了汉军日后反败为胜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牺牲与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历史的天平,最终会给出怎样公正的答复?


       项羽虽取胜战果有限,刘邦敢于鱼死网破
       尽管在正面战场上,项羽已经攻占了荥阳和成皋两大要地。但是,他的军队也因在短时间内被刘邦等人多点牵制,而疲于奔命、难以恢复。最终项羽没能趁胜追击刘邦主力,给予汉军致命一击。
       而在刘邦这边,虽然丞相周苛和枞公为国捐躯,但是刘邦自己却在关键时刻敢于舍弃成皋城,选择北上与张耳、韩信会合。这可以说是一种“鱼死网破”的极端行动,但是此举却为刘邦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时机。


       其实,当刘邦得知成皋被项羽攻陷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成皋既然失守,接下去荥阳的结局似乎也已注定。那么,和项羽正面硬碰硬,无异于找死。既要活命,又要保住战略主动权,就只能铤而走险!
       于是,刘邦果断下令全军北撤。他要亲自去找张耳、韩信商议大计!如果张耳、韩信愿意信守当年的盟约,那么刘邦就有了重新反攻的底气。如果二人背叛,那就只能孤注一掷,不能守的成皋城,不妨拱手让与。总不能坐以待毙,眼看项羽一步步将自己逼上绝路!
       正是因为刘邦在关键时刻敢于舍弃,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的极端做法,所以为整个战局带来了急速的反转。而此时此刻的项羽,面对刘邦的疯狂反扑,又会作何反应?他的部下将领,会给出怎样的谋划建议?这场精彩的较量,似乎才刚刚开启序幕。


       结语
       楚汉荥阳之战是整场争霸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图像。
       其一,周苛与枞公。铮铮铁骨,至死不屈。他们的悲壮牺牲,无疑给汉国军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忠心报国的精神却因为这两人而永垂史册,成为千古不朽的精神象征。
       其二,韩王信。投靠汉国后又反复向楚国示好。他的反复无常,鲜明对比出前者的坚贞忠义。当历史洪流来临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空洞的忠诚,更需要的是在艰难时刻敢于执迷不悟的无畏精神。


       其实,这十四字的对比,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追名逐利的韩王信,永远也比不上至死忠诚的周苛;当局者迷的刘邦,终究难敌洞察先机的项羽。历史并不会眷顾优柔寡断者,真正开创伟业的,往往都是那些敢于鱼死网破、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
       所以,历史终究会审视一切。当初的失败,未必不会迎来最终的胜利。当初的胜利,也许藏着巨大的隐患。正如刘邦与项羽最后的结局一般,天道循环,苍天并非眷顾强权,而是奖赏那敢于与时运抗争的忠义与无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