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融入生活与历史的智慧,沉淀出小篆的华丽精美、隶书的古朴厚重、草书的放达自由,行书的飘逸典雅,楷书的端庄严肃,将中华文化的唯美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电脑输入法和打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手写材料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书法也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渐渐落寞成为了束之高阁的传统艺术,但依旧有人坚持着对于书法的热爱,就像张瑞龄老人那样。

自幼练习书法,一朝成名天下

一个人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多少时间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著名书法大师张瑞龄的答案是七十年。

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他手中的笔始终没有放下,宣纸上的泼墨挥毫,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初心。日复一日的练习书法,这在旁人看来枯燥,可他却乐在其中。

张瑞龄为何会如此热爱书法艺术呢?事情还要从他的出生说起。

1936年9月9日,河北省唐山市开平镇一朱门之中响起了一个男孩的啼哭声,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儒商,十分的尊崇孔孟之道,自然要从经诗子集之中斟酌挑选出二字,于是有了“瑞龄”。

受父亲的影响,张瑞龄从小就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示出了莫大的兴趣。因为家中书法藏贴颇多,那些古朴的字迹渐渐浸在了小张瑞龄的心中。

6岁,张瑞龄开始学习写字,在这时,他就表现出了超脱同龄人的天赋。

真正将他引进书法这条道路的,是不久之后,张瑞龄在同学家玩耍。

那时的他,正好看见了同学的爷爷戴着老花镜在写小楷,那一手漂亮的字,深深地折服了张瑞龄,于是他彻底地喜欢上了楷书。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爷爷是清代秀才,练习楷书已有多年。张瑞龄从同学爷爷那里受到了鼓舞,回家之后便苦练楷书,越写越痴迷,越写越漂亮,以至于后来这手好字还带给了他一个不错的工作——唐山税务局税务员,专门负责写税票,那年他才15岁。

在那个用毛笔字开税票的时代,他的字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甚至还有人专门保存收藏当年他写的税票。

因为字写得漂亮,后来他又被调入了工会,成为了专门搞宣传的宣传人员,也就是在那个时候,20岁的张瑞龄确定了终身研究楷书书法的志向。

于是,在最年轻躁动的年纪,他却选择了一份最宁静、枯燥的事业。

凭借着刻苦勤劳的坚持和出众的书法天赋,很快他就在书法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青年书法家,后来经常有人上门求字。

作为书法界的新秀,他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而且口碑一直很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他算得上书法艺术界最红的“明星”。

后来他还应邀参加了中国书法协会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最大规模的书法展览,从此,名利袭来,但他没有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自己,而是更加的刻苦钻研楷书书法,多年如一日。

也许受到书法的影响,那个时候的他,身上就已经有了许多稳重和低调,他沉浸在努力寻找独属于自己的楷书书法风格中,他知道,光字写的好不行,还要有灵魂,有气韵,这可就难得多了。

勤学苦练,成就“中华第一楷书”

要想进入书法的大门,很多人会选择学习和练习楷书,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会写楷书的原因,但是要将楷书写出自己独特的韵味,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想要把一件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必须比其他人付出多几倍的汗水,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心性。

我们都知道,楷书讲究方正与端庄,这就意味着书写者没有过多发挥自我和个性的余地,且学习楷书需要严谨和稳健的态度,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书法这件事是枯燥的。

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楷书是最无法体现艺术性的一种字体,行书、草书的大家大众知道的很多,而楷书的大家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但张瑞龄喜欢楷书的严谨与秀丽,之后的许多年一直都没有改变,始终坚持探索练习。

其实张瑞龄的其他字体也写得十分漂亮,他后来有些作品之中,我们能看出明显的行书的影子,但是他最为热爱的还是楷书。

为了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楷书书法风格,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楷书书法这条路上探索。

他研究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大家的字帖,逐渐继承了王羲之的灵动、颜真卿的朴厚、欧阳询的严谨、褚遂良的用笔和变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磨砺,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方正奇妙,稳健灵动,线条刚中有柔,韵律丰富,古雅朴实,这种独特的书法魅力里蕴藏着独属于张瑞龄个人的痕迹。

张瑞龄曾家道中落,衣食无着,但即使条件艰难,他也没有放下对于书法的热爱,“字如其人”,从他的作品之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在其他人的作品中很难看到的那种淡然又倔强的韵味。

张瑞龄的楷书书法作品在国际上有极高的评价,甚至有些外国来宾访华的时候,会专门拜见张瑞龄先生,对其书法作品更是视若珍宝,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多次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来宾。

比如,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十分的痴迷,中国外交部就把张瑞龄书写的一副《醉翁亭记》的书法作品当作国礼送给了竹下登,竹下登欣赏之后惊喜不已,一直说:“书法在中国!书法在中国!”

1992年5月11日,竹下登前来访华的时候专门在首都宾馆见了张瑞龄先生,并且还特地带来了一个玲珑精致的银杯。这座银杯正是国际艺术家协会的奖杯,算得上当今世界一个艺术家能够获得的最高成就的奖杯,事后,竹下登还邀请张瑞龄先生做日本国艺书道院顾问。

但是真正让张瑞龄被大多数人所知道,是在国内发生的一件事情。

1997年,为了纪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诞生,中共中央决定在这首歌的诞生地——北京房山区霞云岭树一块纪念碑。这块碑的正面是毛主席的题词、碑的右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碑的左面是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而这块碑的后面还尚有空缺。

后来经过多方商讨,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开会研究决定由张瑞龄先生书写。

因为这个任务紧急,当时还在南京访问的张瑞龄连夜返回,提笔一气呵成,而他精彩的书写也得到了全体领导的认同,他的书法作品伴随着块碑名留青史,这块碑就是后来人们所熟悉的华北英雄纪念碑。

张瑞龄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与三代领导人在一块碑上题写碑文的书法家,也因此享有了“三代领导人、一代书法家”的美称,因此后来的许多媒体文章和杂志都把他的作品称为“中华第一楷书。”

虽然张瑞林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国外都影响颇大,但他本人十分谦虚,对于“中华第一楷书”的头衔他并不是很在意,甚至曾经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聊天时,不善言辞的他有些颇有些紧张的说道:“我充其量只是个华北四省书法大展的头一名啊!”

七十春秋热爱,一代书法大家

70余年的时间瞬息而过,因为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坚持,85岁的张瑞龄早已是书法界著名书法家。可他依旧深居简出,刻苦钻研书法艺术,继续攀登书法高峰。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难能可贵地享受着一种近乎孤寂的宁静,保持了一种在大多数人看来有些荒唐的固执和坚持,所以哪怕名满海内外,他也极少接受各种采访,他的事迹也很少见于报端和新闻媒体。

他以近乎执拗的姿态坚持自己的追求,在书法领域里孤独地攀登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无暇顾及旁人的目光,他多少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孤独求败”,独在高处,安享寂寞。

面对诸多称赞和荣誉,他谦逊和清醒,坦然说自己只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对书法的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却从不以大师自称。

除了对书法作品的热爱,同时张瑞龄也十分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了接受国家的书写任务必须写一些文件和碑帖,其他时候他临摹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古帖,其中包含大量的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和诗词。

闲暇时期,他也爱中国的传统音乐,比如胡琴,很多人都说他的生命一半是胡琴,一半是书法。

两者皆能带给他心灵上的安宁,也许就是它们的结合,才使得张瑞龄在书法领域走得更远吧。

张瑞龄的传奇被外界一遍又一遍地诉说,其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作品被人所赞扬,身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在上海的一家拍卖所里,张瑞龄所写的一幅《金刚经》,曾被卖出593万的高价,这在当代的书法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高价,他的其他书法作品拍卖均价格不菲,尽管收益颇丰,但他很少把他的作品拿出来拍卖,去赚取高额回报。

张瑞龄曾经说过,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出生于基层,又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他,性格之中天然带有一种平民情结,实际上按照他的身份和身价,应该很容易地结交到上层社会,过上无比优越的生活,但他还是选择了朴素低调的生活。

生活中,他既是谈笑有鸿儒的书法大家,也是往来有白丁的亲切老人,他的性格之中带着一种温和,这种温和使得他从来不拒绝任何来访者,记者也好,政界要员也好,普通百姓也罢,他都亲切接待。

张瑞龄先生名声在外,好多人都以为他一定是在政协领导高位或者再次已是书法协会的副主席,实际上都不是,他在任何的协会或者团体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位置。

他如今所有的名声,完全是70多个春秋的书法功力为他带来的,他所有的荣誉都来自于实力。

在书法作品拍卖获得高价之后,他没有把这笔钱拿来享受,而是热心于公益事业。

很早之前,张瑞龄便在公益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将自己书法作品拍卖所得的钱和他多年来的奖金,全部投入公益事业中。

与当前的书画界的浮躁的风气比,他这种置身事外的超然和不为名利所困的豁达实在是让人敬佩。

很多人说他的书法作品是天价,可是作品是有价的,而艺术是无价的,他在作品之中所展现出的魅力实在是令人回味无穷。

在很多人的观念之中,艺术家其实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其实不然,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只能勉强判断到二流的境界。

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在现实人生之中体会到生活的百般滋味,然后才能修炼出超然物外的豁达,创作出一流的作品的,张瑞龄先生便是这样一流的大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