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空前繁荣,诗性盎然、欣欣向荣的大一统王朝。
       隽永温婉的诗歌、柔韧轻盈的丝绸与太平繁华的人间皆让人生出无限向往。
       此等繁华盛世自然离不开一位人皇之名:李世民。


       古代皇权继承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通过血缘关系以此巩固皇家无人撼动的地位,维护万世一统的统治。
       嫡长子继承制,顾名思义,即皇后所生的儿子才能被立为太子,太子一般情况下会在之后坐上黄金龙椅,身着五爪金袍,坐拥山川河流。
       但凡事皆有例外,
       若是嫡长子之外的嫡子亦或是庶子想当上古代一把手只有一条路:夺嫡。
       只要后边的人足够出色盖过太子的锋芒,就有机会赢得当朝各大臣的支持甚至是老皇帝本人。但
       还有一种“大逆不道之法”,使用武力迫使太子交出太子之位或是起兵造反,直接逼迫老皇帝退贤。
       夺嫡之路漫长而危险,走错一步便容易功亏一篑。但成功者也不在少数,例如汉宣帝刘洵、唐武宗李炎。但其中最著名,最引人入胜,
       最惊险刺激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可谓是震惊朝野,但也正因如此,才让唐朝迎来了伟大的“贞观之变”。


       那么,
       为何“玄武门之变”如此被人津津乐道呢?夺嫡之战中的“嫡”又有怎样的一番遭遇?唐太宗李世民是否又正如史书所言是为举世之才,宽厚待人呢?今日,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李建成与李世民
       说起玄武门之变,就不得不提起
       李建成
       。
       李建成(589-626),
       唐朝开国太子
       。或许许多小伙伴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传》或者隋唐系列的演义小说,李建成在其中大部分被塑造成一个残暴无能,只会仰仗身边臣子或者门客的昏庸太子,性格方面更是显得狡诈卑鄙。


       反观李世民,国士之风、雄才大略,在军事上彰显出了超群拔萃的才能。至此,两人看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那为何
       唐高祖李渊不惜得罪李世民却立李建成为太子,这其中是否会有隐情?又或者是导演小说家对李建成的形象有所抹黑呢?
       对此不解,历史学家通过对唐隋史料的整理、甄别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李建成并非如此,
       其本身才能过人,样貌堂堂
       ,作为嫡长子也深得李渊喜爱。


       李建成也曾率军攻略西河,攻取霍邑,占据潼关,攻克长安。唐朝正式成立之后,其亲自领兵抵抗突厥侵犯,斩杀刘黑闼,平定山东地区。
       如此战果累累也彰显李建成本身优秀出色的军事才能。
       但碍于太子身份,李建成必须跟随李渊学习处理国事,监国理政。大大小小的事让李建成难以分心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按照嫡长子继承,李渊应十分看重太子而削弱其他嫡子的权利与威望,但其不然。
       李渊将隋朝归降骁勇善战的名将如程咬金等全部送至了秦王(李世民)府
       ,
       这也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随着秦王府势力渐长,李世民心中夺嫡的种子也渐渐发芽。其实“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的夺嫡之心便已明现,但李渊或许并无察觉,只觉得孩子们小打小闹而已,选择以和稀泥的方式平息。


       武德七年六月,秦王府发生杨文干事件,诬陷太子暗地勾结边疆将领试图谋反。
       这要是在秦朝或是皇心难测、尽是猜忌的朝代,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太子涉嫌谋反被废,开启“
       九子夺嫡
       ”的局面;二是李世民揣度君心,诬蔑太子,轻则打进大牢,重则人头落地。
       而李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使得此事并没泛起太大波浪,宛如石子投河默然无声,仅仅惩戒双方五十大板便草草了事。这一态度,也让李世民逐渐意识到,或许,只要有一份天衣无缝的计谋,殿堂上的皇位便唾手可得。
       李世民的野心日益加重,李建成却因此事愈发忧心忡忡,如履薄冰。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也在“玄武门之变”中惊现风采,争夺皇权的果断狠绝也让李世民的为人越发神秘。
       二、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共同谋划在昆明池谋杀秦王李世民,可却不知为何传入了李世民耳中。
       在征求各位幕僚意见后,李世民终是决定与李建成死磕到底,以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为由,将其引致玄武门,决一死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入朝觐见,并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派遣尉迟恭以保护名义囚禁唐高祖李渊。待李建成与李元吉到达临湖殿时,立马意识到周围的肃杀气息,准备经玄武门返回东宫从长计议。
       此时,
       李世民突袭玄武门,打得李建成溃不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太子一死,仿佛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凭借李世民的才智太子之位必然万无一失。但事已至此,何不作绝?反正天下在握,后人评价,由今人决定。于是,
       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一举将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等十位侄子尽数伏诛
       。


       那一天,鲜血染红了大唐王朝。李世民用雷霆手段为残忍的夺嫡之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正在武德九年,李世民如愿坐上了东宫显德殿的皇帝之位。
       三、李建成墓志铭
       李世民在位之后,命史官将李建成的功绩刻画笼统,极力弱化了李建成的历史地位
       ,使其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很多电视剧中,李建成尽是负面形象,因为就连
       史书中对其的记录都语焉不详
       。
       除去史书,
       李建成的墓志铭在李世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竞只有区区55个字
       ,这一点可据西安出土的李建成陵墓查证。
       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这短短55个字对李建成的功绩、生平与评价丝毫不提,乃至其谥号都有非常明显的涂改——“
       隐
       ”。当然,谥号并不是“隐”,只是被特意抹去了而已。
       据史料记载,贞观二年三月,李世民曾召集大臣讨论赐予李建成谥号之事,有司奏
       谥号为“戾”
       ,李世民不满意,最后不了了之,仅留下一个“
       隐
       ”字,仿佛想让李建成彻底消失在世人眼中。
       在历史厚重沉甸的故事里,皇亲兄弟自相残杀的局面多如牛毛,兄弟阋墙实在常见。但如
       李世民夺嫡之后仍心狠手辣杀害十位侄子的手段实在难以令人启齿,甚至十位后背中有五位李建成的亲生儿子
       ,也真因这一点,后世对李世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四、后世评价
       鲁迅的老师,著名学者章太炎曾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写道:“
       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


       此句话意思为,唐太宗即位之后,害怕后人唾骂,便命令宰相监察史官按要求修改国史,因此《两朝实录》中均没有值得信服的记载。
       根据新旧唐书的说明,李渊建立唐朝的功劳尽数归属李世民,对原太子李建成的功绩只字未提,反而将李建成陷害李世民的细枝末节都刻画的不厌其详
       。
       这一切,都是因为李世民是最后的赢家,“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这句话真是显得淋漓尽致。李世民篡改皇帝起居注,随意删改历史,这一点也让李世民的为人更显不堪了。
       朱元璋曾授意儿子朱权《通鉴博论》中编写到:“
       唐之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与太宗也。故后世子孙皆不君不君臣不臣,藩镇不宾,奸臣跋扈,凌迟有五代之乱。后世若以太宗为法,概昏庸之主也。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可尧、许道勋也曾在《唐太宗传》中提出“
       唐朝官修史书总是把建成与元吉加以丑化,而对世民则尽量粉饰。直至五代,刘昫等编撰《旧唐书》,也持相同的观点。所谓‘直书其事’,则未必能做到实事求是
       。”后世对李世民评价可见一斑。


       总结
       不可否认,李世民在位时对国家社稷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攻灭东突厥,正负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聘用贤才,从谏如流,大兴科举开创贞观之治
       。不仅在军事方面有雄才伟略,文学书法也样样精通,也曾留下“
       营随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此等豪放诗句。


       但在欣赏李世民优秀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其任意篡改历史、不顾亲情手足的错误行为。
       所谓“人无完人”,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有如此不堪的一面。
       作为后世的我们,也只有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看向未来,奔向未来,创造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