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11月,北京已经下起了雪,时任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导演的黄一鹤正快步向着央视台长办公室走去。

他刚刚接到了一通电话,让他马上到台长办公室一趟。一进门,台长王枫就对他说:“听说你要让姜昆主持迎春晚会?现在外界都在批评,这怎么行!”

黄一鹤则对王枫说道:“既然选我做晚会的导演,我让姜昆主持的,肯定没问题!”

为何外界对姜昆做主持人如此质疑?这一届的春晚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场特殊的晚会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大量新潮技术与思想涌入国内,神州大地上的每个城市都产生着新与旧的碰撞。

中国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电器涌入大陆,电视机逐渐在老百姓的家中普及了起来,再加上之前的政治风波,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个能笑出来的渠道。

“春晚”就这样应运而生,1983年2月的一个夜晚,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一个不足600平方的老旧演播厅里演出,观众也只有不足200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简陋的春晚,却令电视机前的观众捧腹大笑,成为了今后几十年都无法超越的经典。

然而有许多人不知道,这场春晚不仅有“笑”,背后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泪”。

1982年秋天,时任文艺部歌舞组导演的黄一鹤接到了一个电话,内容是指派他来担任1983年的迎春晚会的总导演,而且希望这次的晚会能让人耳目一新。

挂断电话后,黄一鹤是又喜又怕,喜的是可以担任晚会的导演,怕的是这场晚会搞砸了。

迎春晚会是央视的一个老惯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由央视制作的电影《春节大联欢》,黄一鹤心想:“如果这么个晚会搞砸了,以后可怎么当导演啊。”

其实黄一鹤心中是有着许多想法的,他也曾参与过多次迎春晚会的导演,可在60年代后期,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文艺节目必须严肃起来。

现在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兴起了一些新题材的文艺作品,但整体气氛还是庄重肃穆的,没有摆脱说教的主题,内容比较陈旧。

黄一鹤一咬牙一闭眼,既然新,那就要新到底!他决定利用电视这个媒介,大胆地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还要加入电话点播,将迎春晚会传播到千家万户中。

说干就干,黄一鹤联系了导演邓在军,一起担任春晚的总导演,可邓在军听完他的想法后,却皱起了眉头问道:“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央视已经好久没有直播了,上级能批准吗?”

可没想到台长王枫立马答应了这个要求,后来王枫曾对记者说出答应直播的原因:“没有钱再录播了,录播一个磁头就要3万美元,现场直播省钱。”

节目播出方式确定了,两位导演都十分兴奋,他们还为迎春晚会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名字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终于轮到确定节目的环节了,可是该选哪些节目却让黄一鹤犯了难,并且节目与节目之间要如何衔接呢?

不“专业”的主持人

以前的晚会都是录播,录播的节目不担心冷场,节目可以剪辑,可现场直播就要求有一个人在节目衔接时候做主持人。

央视倒是不缺主持人,但他们都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气质太过庄重,也没有足够的随机应变能力。

上世纪80年代,能逗笑观众的语言类节目主要是相声,黄一鹤看中了马季和姜昆这两位相声演员,随即邀请他们加入春晚的策划,还商定让姜昆做主持人。

这个决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音像雪花一样传来。反对的人认为创新太过,会使得迎新晚会从“阳春白雪”变得“庸俗”起来。

然而黄一鹤对此批评充耳不闻,他说:“我就是要创作出‘下里巴人’的节目,就是要推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况且姜昆还曾被评为优秀青年代表,由他来主持春晚再合适不过了,台长王枫也同意黄一鹤的想法,给全策划组的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不使节目那么单调,黄一鹤还想再找一个女主持人,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红到大江南北的演员刘晓庆,性格开朗活泼的刘晓庆一听是当晚会主持人,便一口应下。

等到该准备节目的时候,已经是1982年12月了,黄一鹤还得赶紧联系演员表演节目,节目定好后,还得想着怎么衔接,在担任春晚导演的这段时间里,他做梦都是春晚策划。

为了能让观众开怀大笑,黄一鹤决定去找哑剧演员王景愚,他还记得王景愚表演的那场节目《吃鸡》,逗得他捧腹大笑,可王景愚却怎么也不肯答应。

原来王景愚在1963年曾多次表演过《吃鸡》,就连周总理和陈毅都被逗得捧腹大笑,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吃鸡》被批评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作风,受到了许多批判。

此后的很常一段时间里,王景愚都生活在心惊胆战之中,再也不敢表演这个节目了。

即使是姜昆安慰他:“咱们这节目就突出一个‘乐’字,这些年里老百姓都没怎么开怀大笑过,咱们胆子要大一点,观众开心就好。”王景愚还是不松口。

可架不住黄一鹤的软磨硬泡,王景愚只好答应了表演《吃鸡》,但必须要有领导的批示,直到批示下来了他才放心。

事实证明黄一鹤的决定是对的,老百姓非常喜欢王景愚的节目,春晚播出后的几年间,王景愚走在路上都会被人指着说:“哎!这不是那个‘吃鸡’的吗?”

笑的节目有了,开场节目要怎么表演呢,黄一鹤邀请了李谷一在春晚开场独唱《拜年歌》,带动晚会整体的气氛。

此外,黄一鹤还邀请了斯琴高娃、侯宝林、马玉涛、胡松华等人,可谓是“大腕”云集。

黄一鹤兴致勃勃地表示:“我这个晚会要把全国的优秀节目集中在这里!”

出人意料的表演

1983年的除夕,全体春晚参与人员都非常紧张,因为还没开始晚会就已经出现了意外,负责开场节目的李谷一还没到场,大家紧张万分。

还好李谷一最终赶到了节目现场,她昨天在深圳剧场进行大型表演,日夜兼程才赶到北京。

晚会开始后不久,观众就开始积极参与电话点播,点播歌曲无一例外,都是李谷一的《乡恋》,可《乡恋》被批评比较“庸俗”,不宜在春晚上展示。

但观众都点播了,黄一鹤决定按人民的喜好来,又让李谷一上台演唱了一首《乡恋》,赢得了满堂的喝彩,把晚会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李谷一刚唱完,姜昆就来了,满场转悠,嚷嚷着肚子饿要吃东西。在场观众都以为他真的只是饿了找零食,其实这是一个节目的伏笔。

晚会表演到中场,王景愚与斯琴高娃上台,还拿着一袋烧鸡,表演过程中,姜昆竟然偷偷将烧鸡吃了。

接着马季上台,也吃起了烧鸡,还对王景愚说:“你是老演员了,难道没有鸡就不能表演了?快给观众来个无实物表演!”

接着王景愚就表扬了那场经典的《吃鸡》,将在场的观众逗得捧腹大笑,有的甚至笑到了地上。

接着又表演了许多节目,在晚会突然结束的时候,刘晓庆突然说了一句:“今天是除夕之夜,我在这里想向我在老家的爸爸妈妈拜个早年!”

虽然这种形式在现在的节目中司空见惯,但在当时主持人必须严格按照台本来,不能多说一句话。好在这句话效果极佳,令不少观众都留下了眼泪。

凌晨12:30,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晚会成为了中国文艺事业的一个小高峰,开启了除夕晚上看春晚的传统。

春晚结束后,黄一鹤才知道,原来春晚这么火爆,现场的热线电话都被打爆了,电话线路全都过载烧了,消防人员不得不在电话局守了整整一夜。

超负荷工作的电话也表明了观众对春晚的喜爱,一时间,表达喜爱的信件像潮水一般涌来,虽然偶有批评的声音,但更多的是支持与鼓励。

春晚播出后,全国都流行起了刘晓庆在春晚中类似的衣服,女孩们给这种衣服起了个名字叫“晓庆衫”,不可谓影响不广。

在1983年的春天,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这台晚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电视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也需要丰富的大众文化,1983年春晚的“走红”几乎是必然的,但这也离不开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民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春晚不再是人们除夕的唯一选择。

但我相信,这个延续了41年的节目依然会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成为一种“年味”的符号。

结语

如今,当我们回首这场春晚,我们不禁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激情所折服。

这场春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与突破。

它汇聚了各地的文艺精英,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全国观众在欢乐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春晚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春晚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始终如一。

在未来的岁月里,让我们继续传承这份精神,让春晚在每一个时代都焕发出新的光彩。

同时,也让我们铭记那个除夕的夜晚,铭记那场改变了中国电视历史的春晚。它不仅是中国电视文艺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