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对大隋帝国的乱象束手无策的隋炀帝杨广死于江都叛乱,结束了复杂的一生。杨广一生有褒有贬,他的某些国策恩泽后世,但也因为是失败者,所以在史书上的评价并不怎么好。江都叛乱时,杨广手上还掌握着十数万精锐的骁果军,但这些大隋朝最后的精锐在最后的关头全部背叛了他们的皇帝。

骁果军是杨广最为信任的禁卫军,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皇帝,可为什么这些杨广最为信赖的部下毫不犹豫的遗弃了他,叛乱头子宇文化及轻松的就拉拢住了骁果军为其所用。当时的大隋朝虽然风雨飘摇,但也还没到最后关头,何况杨广还在,只要他振作起来,未必没有中兴隋朝的可能,果真如此,那么一直跟着杨广的骁果军会收获到最大的奖励。

可惜的是,杨广早已经在骁果军的将士们心中失去了信用和威望,主要是源于两件事。

第一:隋炀帝在雁门关解围后吝啬奖赏,失去了最后的信用。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杨广北巡边关时被突厥的始毕可汗率兵偷袭,杨广猝不及防,被包围在雁门关,其时,杨广除了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外,还发出奖赏承诺,鼓励带在身边的骁果军将士英勇抵抗,为勤王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资治通鉴卷185》帝亲巡将士,谓之曰:“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 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乃下令:“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使者慰劳,相望于道,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

正是在这些精锐的骁果军将士的拼命保护下,杨广才撑到了勤王兵马的到来,大难不死后,照理说杨广应该非常感谢死命保护他的将士们,赶紧的把承诺兑现才是,但杨广反悔了,或许是经过三征高丽后朝廷的财政确实困难,又或许是杨广觉得禁卫军保护皇帝是应该的,总之,杨广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资治通鉴卷185》帝性吝官赏,初平杨玄感,应授勋者多,乃更置戎秩:建节尉为正六品,次奋武、宣惠、绥德、怀仁、秉义、奉诚、立信等尉,递降一阶。将士守雁门者万七千人,至是,得勋者才千五百人,皆准平玄感勋,一战得第一勋者进一阶,其先无戎秩者止得立信尉,三战得第一勋者至秉义尉,其在行陈而无勋者四战进一阶,亦无赐。会仍议伐高丽,由是将士无不愤怨。

一万七千人的奖励被杨广减少到一千五百人,不足十分之一,且不仅仅是承诺给骁果军将士们的官位打了折扣,连每人一百匹锦缎的赏赐都给抹掉了,如此把天子的金口一诺视作儿戏,对于杨广威望的丧失是致命的,太平时期还好,但当时隋朝早就出现乱象,正是依靠军队出力的时候,从此后,骁果军将士开始出工不出力,对于杨广的信任大打折扣。

第二:隋炀帝没有考虑到骁果军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杨广因为对隋末的乱局无计可施,看见天下大部分人都在反他,导致心灰意冷,主动的放弃了政治中心关中和洛阳,带着骁果军和一部分文臣武将跑到了江都,他在南方的根基远远强于北方,如果有心奋起,保住个南北朝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杨广忘记了一件事,中华的老百姓历来注重乡情,故土难舍,而杨广带到南方去的主要军事力量又大部分是关中人。

《资治通鉴卷185》时江都粮尽,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郎将窦贤遂帅所部西走,帝遣骑追斩之,而亡者犹不止,帝患之。

大家伙都流露出了不愿久居南方的心思,也已经有将领擅自带兵逃归关中,可杨广铁了心不回去,让骁果军的将领和士兵们大失所望,因此埋下了反叛的种子。

由此,杨广在即不愿赏赐随身部队又不愿带他们打回老家的情况下,被心怀叵测的宇文化及瞅准了弱点,轻易就说服了骁果军的指挥官司马德戡等人支持他的叛乱,失去了最后的禁卫部队骁果军信任的杨广就此成了砧板上的羔羊,最终被逼自杀。

做为上位者,赏罚分明和及时了解下属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杨广忽视了这两点,一直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骁果军将士们的感受,最后自食恶果,一代野心勃勃的雄主因此没能有个好结果,该为后来者警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