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4月28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表示,印度的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入侵”迫在眉睫,但两国局势不至于发展到爆发核战争的程度。

数日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一起重大恐怖袭击,武装分子在草地上向游客开枪,造成至少26名游客死亡。此次事件是自2008年孟买袭击以来,印度领土上最致命的恐怖袭击。

印巴争锋克什米尔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4日,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民众在达尔湖游船上举行抗议,谴责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图/视觉中国

事发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镇压式搜捕行动,印度安全部队共计逮捕超过1500人,并强行拆除武装分子嫌疑人的房屋。

印巴两国的冲突关系由来已久,而此次恐怖袭击的所在地克什米尔,曾因其主权归属问题,在历史上诱发过数次印巴战争(正式宣战三次,非正式宣战一次)。

这块夹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的争议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998年,由于印巴均变成“事实拥核国”,加之两国都在此地部署数十万大军,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牵扯大国的战略神经。

“血与水无法共流”

众所周知,1947年英国殖民势力离开南亚后,新独立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归属多次兵戎相见,瓜分的结果是印控区叫查谟-克什米尔(刚分离出拉达克中央直辖区),面积和人口都占三分之二,而巴控部分包括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与阿富汗和中国接壤。

印巴两国的新一轮争端源于印度总理莫迪,2019年8月,他取缔人口以穆斯林为主的查谟-克什米尔邦享受72年的自治,为改变人口构成并永久吞并大开方便之门。同时,印度河源头就在印控区,可水域主要流向巴基斯坦,1960年的《印度河用水条约》按2∶8的水量分给印巴,随着全球变暖、印巴快速工业化和人口激增,莫迪从2016年起就威胁从克什米尔剥夺巴基斯坦的用水量,‘血与水无法共流’成了口头禅。

正因为克什米尔的“水塔”地位,使得印巴将其重要性与旁遮普平原同等对待。

旁遮普以盛产粮食、棉花闻名,印巴核心城市(如阿姆利则、拉合尔)均分布于此,而旁遮普水源恰恰来自克什米尔。目前,印度除在克什米尔(含拉达克)部署第15、16、14军外,在旁遮普邦至新德里一线摆开三个打击军——第2、10、11军,他们的驻地均距边界才60公里左右,若开战可直取巴北部第一大城市拉合尔甚至首都伊斯兰堡。

反观巴军,直接以旁遮普司令部拱卫中枢,下辖第1、4、30军,随时以反突击把战火烧入印度,而位于巴控克什米尔的第10军,掌控着通往斯利那加的咽喉——哈吉皮尔山口,可从侧翼包抄印军后方。

事实上,长期面对虎视眈眈的劲敌,巴军不敢有丝毫懈怠。因战略纵深浅,为避免遭突袭后动员不及时,巴装甲兵高度注重紧急拉动,坦克常在45-53℃下行军,在不校炮状态下直接射击2000米外的目标。巴炮兵被要求在某一阵地射击五分钟后必须立即转移,否则阵地就会被敌火力覆盖。

当然,最精锐的还是长年戍守克什米尔山谷的土著战士,像巴陆军第10军麾下的北方轻步兵团官兵几乎都来自巴控区,他们曾在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给予印军重创,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哪怕西方军人都感到敬畏。

印巴争锋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坚持率先使用核武器原则,部署更多杀伤力低的战术核弹头作为“战场抵消器”。图/李侨

“四条红线”为印而设

克什米尔冲突之所以让人揪心,是因为印巴在1998年相继跨过“核门槛”,两个核国家整天打架,谁都担心,何时会发生“无妄之灾”。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印度拥有约172枚核弹头,巴基斯坦约有170枚,两国的核弹头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英国和中国。

就在核武库扩张之际,印巴的核政策,也因克什米尔局势动荡而不断蜕变。

早在2016年11月,时任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以印控克什米尔遭“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分子”袭击为由,宣布不受“不首先用核”原则束缚,公开讨论以大规模常规闪电战占领巴境内纵深100公里的地域,作为日后与巴方谈判的筹码。要遏制印度人的动武冲动,常规军力有落差的巴基斯坦,只能倾全力确保自身核武库“能用,管用,敢用”。

近年来,巴基斯坦的弹道导弹和核弹头,一直设法隐蔽和分散部署,巴空军幻影5和F-16战斗机可以装备核航弹或核巡航导弹,反应速度以分钟计。

而从核政策上看,巴基斯坦坚持率先使用核武器原则,把部署更多杀伤力低的战术核弹头作为“战场抵消器”。根据2001年巴战略规划处处长哈利·基德瓦伊中将公开陈述,巴使用核武器有四条红线,几乎都是为印度所设定——领土红线(印度攻击巴基斯坦并占领巴大部分领土)、军事红线(印度摧毁巴基斯坦大部分陆上或空中力量)、经济红线(印度绞杀巴基斯坦的经济)、政治红线(印度将巴基斯坦逼入到极端政治不稳定或造成巴内政的瓦解)。

“因为势均力敌,印巴不会铤而走险,战争游戏只会停留在边境冲突层面,不会升级为全面战争。”雅弗雷洛预判。

“秘密战争”呈扩大之势

或许“核战争”在理智的印巴领导人管束下,不至于失控成真,但克什米尔问题及其附带引发的“秘密战争”,却在两国间呈扩大之势,并进一步给地区局势带来麻烦。

上世纪90年代,印控克什米尔居民对抵抗运动心怀畏惧,可随着印度军警滥用暴力成为常态,屡屡将枪口对准示威群众,将其视为恐怖分子,局势一天天变糟。

2019年8月,印度政府撤销了印度宪法第370条,即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有效削弱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权。此后一年内,印控克什米尔一直处于封锁状态,互联网和电话服务断断续续,另有数千人被拘留。

而长久以来,莫迪及其所在的人民党致力于在全国实行偏向印度教义的单一民法,在北方邦其他宗教场所废墟上兴建印度教寺庙,这都给印巴关系乃至克什米尔1200万人的命运带来“阴影”。

2022年起,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针对印度教徒的定点杀戮变得更加频繁,而暴力事件的增长,也诱发莫迪政府采取更军事化的应对措施,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之间的冲突也持续不断。

而印巴两国长期的敌对关系,不仅扭曲了印巴内部政治,也剥夺了两国未来的发展红利。

代表性案例则是被新德里誉为“经济传奇”的欧洲-俄罗斯-印度物流通道,这条通道本该在2020年连通,以铁路和海路将印度与欧洲联通,可纳闷的是,这条运输线走完伊朗恰巴哈尔港的铁路终点站后,就不得不从海上转运货物,症结就是铁路无法延伸到巴基斯坦,直接导致物流成本急剧上升,不具竞争力。

2024年,印巴两个亿级人口邻国间的年贸易额也暴露出长期冲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两国贸易总量仅12亿美元,相比2020年缩减50%以上。

在印度,自负的人民党政客屡屡打着“保卫国家”的名号破坏民主,导致其偏离世俗价值观,转向更为尖锐的印度教“身份政治”。巴基斯坦在文化方面也损失惨重;由于与印度隔绝,它只好向中东敞开大门,受到不那么包容的极端教义影响。

事实上,自独立以来,印度就充满大国情怀,视独立的巴基斯坦为“寿命有限的政治实体”。具体到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更是对巴基斯坦充满轻视。然而持续七十余年的较量,任何理性的人都意识到,握手而非交手才是终极道路。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佩

责编 姚忆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