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物之一,它常位于一组建群的最前端或通衢大道的两端,起着划分和控制空间的作用。牌楼的起源与建筑群的大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的衡门和宋代的乌头门都是牌楼的雏形,经过后来不断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带有飞檐斗拱,各种装饰物,造型华丽的小型建筑物。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细数北京的牌楼
国子监内的琉璃牌坊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拥有大量造型精美的各式牌楼,前门外的一座“五牌楼”,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北京的大街小巷也因有牌楼的存在而显得更加鲜活,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大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等等都是因牌楼而得名。除此之外,北京现存的皇家园林、帝王陵寝、寺庙道观、官署衙门中也都建有不少牌楼,像颐和园里的木牌楼,明十三陵中的石牌楼,国子监里的琉璃牌楼等等。

北京街巷中消失的过街牌楼

解放初期,北京城还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街头巷尾树立着不少的牌楼,据当时建设局调查仅属于北京市政设施的牌楼就有30座,散落在其余各地的牌楼就更多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拆除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跨街牌楼,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金鳌玉蝀牌楼”等,这些牌楼不仅是街巷的分界标记,还是北京街道上的重要建筑物。

东四和西四是北京人非常熟悉的两个地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处除了是京城中的重要交通要道外,还曾是非常热闹的商业街,但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最难忘的还要说是十字路口处的那四座精美的牌楼,而东四、西四也正是因此才得名。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细数北京的牌楼
东四牌楼

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均建于明朝,规格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有戗柱的木制牌楼,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安全问题将这两处的牌楼全都改为混凝土式结构并取消了戗柱。东四牌楼位于朝内大街西口,在路口的四面各有一座牌楼,北面牌楼跨东四北大街,南面牌楼跨东四南大街,东面牌楼跨朝内大街,西面牌楼跨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这四座牌楼的结构与形式完全相同,四根戴有琉璃云冠的冲天柱之间架有三个两坡式楼顶,楼顶覆绿色琉璃瓦,下面有精制繁复的斗拱,东侧牌楼正中悬挂的白色石匾上刻有“履仁”,西侧牌楼刻有“行义”,南北牌楼皆刻有“大市街”,其石匾两边均有镂空的木雕花板做为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细数北京的牌楼
西四牌楼

西四牌楼位于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口,路口四面也各立有一座牌楼,北面牌楼跨西四北大街,南面牌楼跨西四南大街,东面牌楼跨西四东大街,西面牌楼跨羊市大街,其规格、样式与东四牌楼完全相同,只有东牌楼与西牌楼悬挂石匾上的字与东四牌楼相反,也就是东牌楼为“行义”,西牌楼为“履仁”。这二组牌楼分别屹立于皇城的东侧和西侧,巍峨壮观遥遥相望。在不少以旧京往事为主题的电视剧中,一准儿就能听到 “我去东四牌楼或西四牌楼”的台词。这两处的牌楼几乎成为了京城的代名词。1954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存在了上百年的牌楼随着隆隆推土机的声音灰飞烟灭了,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的称呼也慢慢演变成为东四与西四。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细数北京的牌楼
东单牌楼(1916年前)

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与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一样位于交通要塞之处,不同的是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在路口处只矗立着一座木质的单牌楼。

东单牌楼与西单牌楼都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它们的形式相同,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楼。东单牌楼位于今东单十字路口南端,即今天东单体育场东侧,南北向,匾额原为“就日”,取典《史记·五帝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范仲淹《明堂赋》:“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意为指民心向往皇帝,并感受到了皇帝龙恩的意思。西单牌楼,位于今西单十字路口偏北的位置,南北向,匾额原为“瞻云”, “瞻云就日”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于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1916年,袁世凯当政时,将东单牌楼的匾额改为“景星”,西单牌楼的匾额改为“庆云”。这两座牌楼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曾因妨碍交通被同时拆除,后来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复建,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保证城市建设而拆除,从此人们就简称这两处地方为 “东单 ”、“西单”。2008年作为奥运重点项目,西单牌楼得以重返故地,在西单文化广场前一座高大精美的牌楼吸引了中外游客眼光,这就是按历史原貌复原后的西单牌楼,枋间“瞻云”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笔直宽阔的长安街有着“神州第一街”的美誉,除了沟通京城东西方的交通外,还起着接迎外国元首和国庆阅兵的重要作用。在这条气势恢宏的街道上曾有过一对造型雕工堪称一绝的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这对牌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三间四柱带戗柱式的木牌楼。东牌楼位于东长街上王府井南口的西侧,西牌楼位于西长安街上府右街南口东侧,一左一右交相辉映,为长安街添色不少。这对牌楼的建筑结构和形式也完全相同,四根带琉璃毗鲁帽的冲天柱之间是三个四坡式带琉璃瓦件的楼顶,正楼檐下为十攒五踩斗拱,偏楼檐下为七攒五踩斗拱,在这些美丽的斗拱下面是两道彩绘的横枋,横枋中嵌有花板,正楼枋心中设有白色石匾,上刻四个大字,东侧为“东长安街”,西侧为“西长安街”,1954年也因妨碍交通被拆除。拆除前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多次提出东、西长安街牌楼为古建应该保护,但政府依然下令拆除,在梁先生孤独的呐喊中这两座牌楼走向生命的终点,无奈之下梁先生只能要求,在拆除牌楼时将其构件一一标记存放好。1955年春这两座牌楼在陶然亭公园内复建,1971年所谓“旗手”的来园参观时,看到这两座金碧辉煌的牌楼后,以“牌楼是压在人民身上三座大山”为由,下令重新拆除。2011年,陶然亭公园又在原址上(榭湖桥两头)复建了这两座牌楼。新建成的牌楼高13.6米,长23.7米,牌楼上的彩画采用的是旋子大点金的传统工艺手法,画工精湛,古色古香,立于桥南的牌楼取名为“佳境”,立于桥北的牌楼取名为“陶然”。这次的复建工程,重现了40多年前湖映牌楼,垂柳拂面的美景。

精美的皇家牌楼

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人们的目光总会被大厅中那座高大精美的牌楼所吸引,这座牌楼就是复原后的景德街牌楼,这座牌楼的正面金碧辉煌,但背面还保留了几百年前的样貌,沧桑斑驳未加修饰,一新一旧的对比,让人体味了时间无声的流逝。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细数北京的牌楼
新帝王庙牌楼

景德街牌楼位于羊市大街(今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门前东西两侧,它与历代庙及庙前的影壁组成了一组展现皇家礼义规范的古代建筑群。这两座牌楼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是京城中雕工最美,等级最高(七踩斗拱),唯一使用楠木制成的一组牌楼。它们属于三间四柱七楼带戗木式的木牌楼,四根主柱为埋头柱形式,它与冲天柱直冲云霄的样子大不相同,中间二柱两侧有抱框,边柱外侧无抱框,大小楼顶均覆琉璃瓦,四柱之间各有两道坊,在明间上道枋的正中,有一块正反面均刻有“景德街”的大木匾。要说这组牌楼最引人入目的就是镶在枋间小大共31块的花板,这些花板雕工精美,花样繁多,大花板上是透雕的龙凤及双龙祥云纹;小花板上是龙、凤与祥云相间的搭配,威武矫健的龙凤尽显帝都的皇家之气,尤其是站在牌楼的东面向西去,既能看到阜成门近景又能远眺到如黛的西山,美不胜收。

上世纪50年代,景德街牌楼因开间太小经常发生交通事故,1953年政府准备将其拆除,梁思成先生多次上书中央政府及北京市政府要求保留或迁移这对牌楼,但因城市发展的需求,还是在1954年初其将拆除。在梁先生的多次呼吁下,将这次的“拆除”定位于“拆卸”,事先工程队已经对牌楼进行了仔细的测绘和拍照,拆卸时又将牌楼上的构件分门别类的造册登记,然而在此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这批珍贵的文字资料丢失殆尽,而木质材料也辗转大慧寺等地,斗拱、花板等构件也丢失损毁严重,直到1991年北京市成立了古代建筑博物馆后,这批木材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安身之处”。2005年这座复建的精美牌楼安家于新建的首都博物馆中,精美而又古朴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这座百年牌楼在博物馆中焕发了新的青春。

位于景山西,北海东,筒子河北有座明清两朝皇家御用的道观——大高玄殿,这座道观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与它同时建造的还有东西两侧的木质牌楼和两座习礼亭,这组建筑精巧美观,因是皇家道观又离紫禁城最近,所以倍受朝廷重视曾多次维修,清雍正八年(1730)对大殿重修时,又在大高玄殿南门对过新建起一座木质牌楼,至此形成了大高玄殿东西两侧及南面各有一座牌楼的规格,许多人都认为这三座牌楼是同一时期所建,其实不然。这三座牌楼虽为木制但在立柱的前后却没有戗柱,因此留下句老话儿“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东西两侧的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四柱为埋头柱,无抱框,三个四坡式的大楼顶下还有四个立在柱子顶端的四坡式小楼式,这些楼顶均覆黄色琉璃瓦件,在两根中柱上还各有一个类似两坡式小楼的瓦顶,因此也有人说这两座牌楼为九楼式,在每根柱的夹杆石上还有一立一卧两只小兽。东牌楼东面写“孔绥皇祚”,西面写“先天明境”。西牌楼东面写“太极仙林”,西面写“弘佑天民”。南面的牌楼也是三间四柱七楼式的,但因其主体木件腐朽严重,在民国九年(1920)将其拆除,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重新改建为混凝土式,此牌楼为冲天柱式,有三个四坡式楼顶,南面写“乾元资始”,北面写“大德曰生”。在1955年阜成门至朝阳门道路改扩建工程中,这三座牌楼依次被折,同时被折的还有两座结构极其精巧习礼亭。1960年,中央党校建造新舍,为美化校园环境,经批准在校园内复原了大高玄殿西牌楼,2004年底又在筒子河北岸,按原貌复建了大高玄殿南牌楼。

北京唯一的琉璃过街牌楼

神路街上的琉璃牌楼,它是北京唯一一座琉璃过街牌楼,因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所以又称东岳庙牌楼。这座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黄绿琉璃牌楼,高大而精美,其大小楼顶均覆有琉璃瓦件并带脊兽,尤为美观的是在三座主楼楼顶正中还饰有火焰宝珠一颗,下面的主体楼面上镶有蔓枝莲等不同花纹的大小琉璃砖,在主楼正中的白色石匾上,北面刻有“永延帝祚”,南面为“秩祀岱宗”,相传这八个大字为明朝大奸臣严嵩所题,严嵩是个奸臣,但其书法水平却是很高,后经文物部门的勘查,得知这座牌楼为万历年间几位内官所立,匾上的字显然并非嘉靖年间的奸相严嵩所书,至于是何人所题还是个谜?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细数北京的牌楼
小报房胡同大清邮政分局

上面介绍的几座牌楼只是京城牌楼中的九牛一毛,比较有特色的牌楼还有小报房胡同中“大清邮政分局”牌楼、东堂子胡同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外褆福”的牌楼等等,但这些牌楼都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如今想要看牌楼还是应到北京市各大公园内去参观,北海、颐和园还都保留了不少带戗住的牌楼,景山公园寿皇殿前三座牌楼下还完好地保留着12对麒麟和狮子,这是唯一现存的戗兽。

北京曾是全国建有牌楼最多的城市,即便是北京经过大规模的城建,今天我们仍能看到60多座明清时期遗留的牌楼,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点睛之笔,也是京城文化和历史遗存中的艺术瑰宝。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张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