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税大限最后24小时,韩国连退五步,美方最终对其加税15%,与此同时,特朗普在等着李在明上门。那么,韩国此次举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美方的条件又传递出什么信号?

当地时间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宣布,美国已与韩国达成“全面完整”的贸易协议。7月31日,也就是特朗普划定的“关税期限”的前一天,韩国方面证实了这一消息,并对外公布了协议的核心内容。从表面看,这是一份“互惠”的协议,但细读内容后不难发现,基本上是韩国单方面让步,特朗普开出的条件,几乎全部照办。

李在明是想用关税协议换访美机会吗

第一项让步是关税问题。韩国答应对包括汽车、卡车和农产品在内的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换句话说,美国货物进入韩国市场将畅通无阻。而美国对韩国则可以征收15%的关税。

第二项是投资。韩国将设立一支高达3500亿美元的主权投资基金,供美方使用,并由特朗普“亲自选定”投资项目。这笔巨额资金由谁使用,投向哪里,不由韩国决定,而是完全听从美方安排。特朗普身边的商业圈,特别是一些老牌政治捐助者和亲信家族企业,可能将成为资金流向的主要对象,只能说,这种安排在过去的国际经贸合作中极为少见。

第三项是能源采购。韩国将从美国采购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产品。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让步,更是对美国能源出口战略的直接支持。而这部分资金将直接拉动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特朗普政府增加可观的政绩数据。

第四项,韩国将在造船领域与美国合作,1500亿美元的资金将用于韩美造船合作专用项目。这意味着韩国的传统强项——造船业,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接受美国的深度介入,从合作到被掌控,恐怕仅一步之遥。

李在明是想用关税协议换访美机会吗

第五项是一个模糊的承诺。韩国将再进行一笔大额投资,具体金额将在李在明访美期间公布。也就是说,韩国此次不仅是在付“首付款”,还要准备“尾款”。从目前透露的内容来看,这些承诺不仅金额庞大,执行期限也未明确,几乎完全由美方决定节奏。

回头看这五项妥协,不得不承认,韩国是用实打实的代价,为李在明换来了一个访问白宫的机会。这是否值得尚未可知,但从韩国政府的角度来看,至少换来了表面上的稳定,尤其是躲过了原本可能被加征的25%关税,这个结果比预想中的“灾难性后果”要轻,因此李在明政府也选择尽量正面回应。

但这样一个由特朗普单方面主导的协议,也引发了不少质疑。一方面,目前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制造业和能源项目确实存在资金缺口,但这么大规模的外国投资,是否能合理落地,执行路径是否透明,恐怕都很难保证。

另一方面,美国的能源产能恐怕难以满足韩国这样的大客户。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并非一次性交付,而是需要长期稳定供应。美国能不能持续保障供应,是一大未知数,如果供应链不稳定,韩国可能会面临进口价格飙升、能源成本抬高等后果。

李在明是想用关税协议换访美机会吗

从谈判过程来看,特朗普政府并没有给予韩国太多选择。4月初,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开启关税战。7月初,又将对韩国商品的关税威胁上调至25%。面对这种高压政策,韩国政府不得不迅速应对。

而在7月30日发布“不会延长期限”的声明后,特朗普又于次日宣布达成协议。这样的反复,几乎成了特朗普式谈判的标志。先用高压逼迫,再放出谈判窗口,然后迅速收网达成协议,争取最大利益。韩国也清楚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无法承受被美国彻底排斥的后果,于是只能在最后时刻做出妥协。

这种谈判方式,在特朗普政府的其他贸易协议中也屡见不鲜。对欧盟、对日本,甚至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特朗普都采用了类似策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这份协议透露出一个更大的趋势——美国正在以自己的市场为筹码,向世界索取更多政治与经济利益。关税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实现资金流、市场流和资源流向美国集中,其他国家则需要以巨额让利,来换取进入美国市场的“门票”。

李在明是想用关税协议换访美机会吗

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能获得优势,但长期来看,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已经引发了不少国家的不安。法国媒体称其为“敲诈外交”,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则指出,这种策略导致信任基础被严重破坏。美方在逼迫伙伴妥协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耗自己的国际信誉。对于韩国而言,与美国做交易,风险从不止于眼前的关税数字,而是整个国家政策和经济自主性正在被一块一块地蚕食,就看李在明要如何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