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向东北调派的多为其精锐部队。
其中驻印军新1军、新6军全部调东北,新6军编成内还有美械化的青年军第207师;除了驻印军这档外,第13军、第71军为美械甲种军,所辖各师亦为精锐。
再往下是半美械的第52军,该军虽并非全美械部队,但所辖第2师、第25师为老牌的中央军嫡系,战斗力很强。
最次一等为滇军的第60军和第93军,该两军虽系地方军,但也是滇军精华。
此外杜聿明还从第5军第200师抽了一个团为长官部警卫团,另外驻华北的美械第94军亦抽调部队往来使用。
而当时东北方向也集中了我军的精锐部队,但老的基干只有10余万人;且各部之前大都分散作战,缺乏正规战经验,重新聚合为野战正规部队,并形成正规战力尚需时间,东北地区的根据地建设亦如是。
所以东北战场初期的作战是相当艰难的,尤其很难打出歼灭战来。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战场第一次歼灭国民党军整师的新开岭战役,就显得极其有价值了。
新开岭战役的背景是1946年秋,东北国民党军采取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战略方针。
东北国民党军除以新1军为主力利用松花江防御我北满部队南下外,集中了正规军8个师的兵力附保安部队进攻我南满根据地。
当时南满方向我军虽有第3、第4纵队以及3个独立师,但各师兵力均甚少,即便主力师也才4000余人,面对国民党军猛攻的压力很大。
正式接战之后,战情的发展也的确严峻,几次歼敌企图都未能很好实现,敌军继续深入。
其中第52军以主力第2师、第25师兵分两路活动,尤其第25师展开迂回作战,向我安东进击。
这个第25师是老牌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号为“千里驹”,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被列入“调整师”建制;自抗战中期起,该师长期驻防滇南,老兵骨干甚多;抗战后期虽未列入美械部队编制,但亦得到半美械的加强。
抗战胜利后,该师是最早出关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部队之一,因一直未遭受大的打击故而非常嚣张,以一个团的建制都敢活动。
10月15日,我军就曾集中第4纵队第11师主力和军区警卫团一部,对进占小市的第25师第74团发起过攻击,但因截击部队犹豫,仅歼敌360余人。
而该敌在汇合师部及第73团之后(当时第75团配属给第2师,后期归建),便再度进占小市,并向赛马集展开攻击。
我第11师组织2个营的兵力,在赛马集以北的分水岭一线展开阻击,毙伤敌300余人后撤出阵地。
我第4纵队决心集中纵队主力歼灭敌之一路,除了原本在该方向的第11师外,又令第12师主力(另留第35团阻击敌人)向该方向集结。
因此待第25师主力进占赛马集时,我军在这一方向集结有第10师主力、第11师的5个团。
虽然表面上看此时我军是5个步兵团对敌2个步兵团,但是双方部队之间的兵力实数却相差极大。
以1946年9月第25师的实力数调查,该师全部兵力达13541人,属于超编状态,仅略少于当时我军的第4纵队兵力数。
其下属的3个步兵团,每团兵力实数均有3600余人,几乎接近于我第4纵队一个师的兵力数了。
当然,执行迂回任务时第25师并不会将全部的兵力都拉出来,一部分机关勤务人员和驻地留守人员肯定不会带走,但一个团出战3000来人,再加上师部和直属队出1000多人,全师总兵力1万出头还是问题不大了。
再加上第25师属于半美械加强,弹药的配备也充足,所以这就是其非常嚣张的资本。
因此具体到1946年10月23日的时间点,第25师主力估计有7000来人(前期损耗了六七百人),而其自认为对面的我军只有第11师一个师,所以胆子仍然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第25师还进行了分兵操作,由其师部率第73团以及第74团的一个营继续攻击前进,而留下第74团主力防守赛马集。
24日下午,第4纵队集中第11师第31团、33团,第12师第34团以及军区警卫团的2个营在纵队炮兵团(实际实力为营级)支援下对赛马集的第74团主力展开攻击。
这次战斗,我军以大约4个团的兵力打其2个营,以实际兵力论大约有3比1的优势,还有炮火支援。
因此战斗当晚,第74团团长便向师长李正谊发电求援,李正谊斥责第74团的求援举动,并令其固守当地;结果第74团守了一夜害怕被歼,在伤亡200余人后,弃守赛马集,又跑回了小市。
在这种情况下,李正谊不得不率师主力回师赛马集,该敌按先前的情报计,只有师部直属队、第73团和第74团的一个营。
所以在27日,我军集中第11师3个团、第12师5个团的兵力对进至双岭子地区的该敌展开围攻。
但仗打起来后发现情况不对,敌人越大越多,后来审讯俘虏发现第75团已经归建,战场上的敌我兵力实数其实相当。
因此在毙伤敌800余人后,双岭子战斗亦战成僵持;我军后撤,以一个团与敌保持接触,将敌诱至新开岭地区。
此时第25师的三个团都已经汇合,虽然在之前的小市(毙伤360余人)、分水岭(毙伤200余人)、赛马集(毙伤200余人)、双岭子(毙伤800余人)等诸战中,战损超过1500人,但并未出现成建制损失。
尤其是四战中的三战,都是第4纵队试图打围歼战的,但最终都未能得手;第25师认为既然之前以一团之力都不会被歼灭,这次3个团汇合,仍有八九千之众,其仍能完成任务。
但是第25师没想到的是,此时我第4纵队第10师已经归建,这是该纵队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该师的抵达成为日后新开岭战役获胜的关键。
因为敌第25师并不清楚对面我军的兵力变化,反而认为自己仍占优势,可以继续长驱直入。
10月30日,第25师整理后全师推进,具体分南北两路,南路又细分为三路,进入新开岭地区。
新开岭地区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袋状谷地,敌若进入此地的话利于我展开围歼。
作战部署是:
A:第10师主力担任主攻,从东北方向经战区制高点老爷岭向第25师指挥所黄家堡子发展攻击;另以第30团(欠1个营)为纵队预备队。
B:第11师完成阻击任务后向南迂回,从东南方向攻击敌人;
C:第12师(欠第35团)从西北方向展开攻击,对敌展开合围;
D:纵队炮兵团(实际实力数为营)选择阵地,主要支援第10师的攻击。
此时虽然我军一个团的兵力不过1300—1500人,但集中8个步兵团的兵力,再加上各师警卫营,对敌战斗兵力(即3个步兵团)也有将近两倍的兵力优势。
另外我军炮兵团虽然是营的实力数,但装备的火炮是榴弹炮和野炮,各师还有山炮,对敌一个师属山炮营优势很大。
10月31日上午10时,进攻开始,但刚开战就出了状况。
因为第10师是长距离行军回来的,可攻击的时间又卡得很紧,所以对当地的地形不熟悉,兵力也很分散。
而敌第25师因为根本不知晓已被包围,所以它也在组织进攻,甚至还先于我军展开了部队。
此时守备制高点老爷岭的第11师警卫营和第33团的2个连,因伤亡过大和敌展开迂回失守阵地,这就使得第10师跟敌发生了遭遇战。
由于我军兵力未能展开,故而对老爷岭的进攻未能奏效。
所以31日当天的交战其实是双方对攻,我军由于未能控制制高点老爷岭造成后续交战被动,但各师均抢占了部分边沿阵地,对敌三面包围的态势得以形成。
11月1日,第10师第29团轮番攻击黄家堡子正北、西北两高地得手;但第28团对老爷岭的攻击依旧艰难,当日伤亡达500余人。
这个团是第4纵队历史最老、战斗力最强的团,经受如此损失,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不过第12师断敌后路成功,将敌第25师全部包围在了新开岭地区。
但是此时的战斗情况是非常严峻的,因为战斗已经整整两天了,虽对敌达成合围,可战区制高点在敌手中,第25师的攻防表现又均属上乘,甚至对其上峰发报称“不要援兵,只要炮弹”,可见固守信心尚足。
而且国民党军不可能不对其施救,其在东北的头号主力新22师已经在开进途中,若该敌抵达,则新开岭围歼战也将无法达成。
紧要关头,第4纵队召开了紧急会议,认为连日战斗我军伤亡不小,但敌军损失亦大;我有困难,敌人困难更大;只要存在最后的歼敌可能,就仍要再尝试下。
会议上同时分析道,老爷岭为战役的关键,决定动用预备队,加强炮火支援(辽东军区又配属了6门野炮),掩护第10师强攻。
2日拂晓,第11师部队出击老爷岭侧后得手,对其造成严重威胁;第12师攻占大庙得手,更加孤立了敌老爷岭阵地。
第10师第28团继续强攻老爷岭正面,预备队第30团的两个营则展开侧翼攻击,最终在8时30分,将两天多来先后冲击9次而未下的老爷岭攻下!
老爷岭的易手立即逆转了战场态势,第25师部队全线混乱,竟然在短时间内就分崩离析,彻底失去了组织能力和战斗力。
我三个师部队趁机全线出击,将该敌压缩在黄家堡子河套内全部歼灭。
此役共计毙伤敌团长以下2100余人,俘虏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以下6200人,总计歼敌为8300余人。
当然,关于新开岭之战的歼敌数还有别的说法,这主要是统计口径和时限的问题,如加上之前一系列战斗的战果,则总歼敌数达到了近万人之数。
此数虽不是第25师的全部人数,但该师正副师长被俘,三个团长非死伤即俘,可以说把带出来的战斗兵基本上全都损失了,故而认定为全歼是没问题的。
而第4纵队方面,在新开岭战役中牺牲338人、负伤1582人,加上其他减员,总计减员2128人,战损比约为1比4。
此次战役的获胜,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歼灭敌一个整师的大胜,对于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争原则有极大意义,也为后续东北我军的继续歼敌,打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