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里的云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刑侦12》以 “新七宗罪” 为主题的连环凶杀案,与刑凯的多重人格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凶手通过神秘网站对犯下 “新七宗罪” 的人进行审判,而刑凯内心的人格冲突恰好与案件所蕴含的道德困境相呼应。

剧集借助人格解离的设定,深入探讨了人性、正义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结合紧张刺激的节奏和港式刑侦剧的经典元素,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

尽管在剧情逻辑和角色塑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多重人格的创新呈现以及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仍使得《刑侦12》成为了近期值得关注的港剧之一。

刑凯的多重人格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剧集探讨人性、正义与道德边界的重要载体。

他的不同人格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与案件中 “以暴制暴” 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剧集并未明确展现刑凯的人格在 “内在世界” 中的直接对话,但通过剧情细节,我们可以推测其人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动。

刑凯在追捕凶手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外部的犯罪谜团,还要不断剖析自己内心的心理迷局,这种内外交织的冲突极大地丰富了剧情的层次。

同时通过快速切换的镜头和紧张音效,成功营造出人格解离的强烈分裂感。

张振朗与吴业坤“神同步”的表演,更是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同一个人体内住着不同灵魂的震撼效果。

刑凯的人格切换往往由应激反应触发,这一设定使得他在探案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在调查连环凶杀案时,受害者母亲的死亡成为了一个强烈的刺激点,刑凯因情绪上的巨大冲击而出现人格解离。

这种人格切换不仅让他自身陷入混乱,也为案件调查增添了许多心理层面的挑战。

刑凯的不同人格在面对案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方式,这既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也可能导致调查方向的偏差。

刑凯的人格解离秘密因一段 CCTV 片段而泄露,这一事件被 “新七宗罪” 杀手组织利用,导致全港直播,警队形象遭受重创。

这一剧情转折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刑凯的个人危机推向了高潮。

同时也将他的多重人格问题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冲突和危机,使得剧情节奏愈发紧张刺激。

当刑凯的第三人格其实早已逐渐显现,但他本人却并不知情。

客厅角落里出现的暗黑风格的画,遗失的笔记本被送回,自己完全忘记前一晚发生了什么,以及深夜怎么走都走不出的房间和房间里男人的背影,这一切都是第三人格“小七”即将出现的前奏。

刑凯人格对抗既是刑警的挣扎,也外化了现代人内心的永恒战场。

自从“小七”出现后,也暴露了刑凯阴暗的一面。

“小七”不受控制且一直在尝试抢夺身体主导权,所以有了多起人格“打架”事件。

而“小七”的出现让杨芷菲感到意外这一情节,暗示了人格间可能存在着隐藏的 “对话” 或冲突,而这些内在的博弈正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振朗演技比起《反黑》时进步很多,该温柔文青时候文青,暗黑人格该狠毒时候狠毒。

刑凯这个角色越往后越癫,但你又会觉得又癫又合理,因为心理学理论是可以支持剧情的。

ptsd产生了人格解离,用来保护和支撑主人格的稳定,这部分记忆和情绪碎片需要时间来消化,需要对创伤事件接纳、打破、重建、融合到主人格中去,有些太过重大的打击则可能永久屏蔽。

可以说这部剧把晦涩难懂的心理疾病,特别是严重多重人格,表达得又贴切又很容易理解,还很有意思。

邢凯因“三重人格解离症”成为剧集前半部分的核心,通过心理学视角展现人性挣扎与救赎。

主人格刑凯作为刑警冷静克制,擅长通过鞋底泥土等细节突破案件。

他理性外表下隐藏童年创伤,父亲暴力与母亲疏离使其用“完美警探”面具掩盖裂痕,瞳孔震颤与微表情暗示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

第二人格“阿贤”兼具温柔与激进特质,在“地狱乐园”案中以非常规手段发现受害者线索,却使邢凯陷入黑警嫌疑。

第三人格“小七”通过扭曲画作与破坏监控等细节塑造,完全失控的行动最终导致邢凯从执法者沦为囚徒。

刑凯的三个人格有着不同的差异化肢体语言——

主人格右手翻阅案卷的紧绷指节还原刑警握枪特质;

“阿贤”左手转笔动作经无声表演训练达成;

“小七”划桌面的暴怒能量源自情绪模仿技法。

人格结构对应弗洛伊德理论——主人格象征压抑的“超我”;“阿贤”代表协调的“自我”,“小七”则是原始的“本我”。

最后必须与人格说再见的情节还是很感动的,毕竟这些也是形影不离的“人”啊。

人格解离是为应对不同打击而构建的不同身份,初衷是为你好保护你,陪伴你成长。

如果可以面对创伤,积极治愈,那么可以正常消解,如果不能消解,那么只能封存,或者特定条件被触发。

可能不会人像剧里病情这么严重,一般是会唤醒记忆,或者记忆隐含的某种情绪,以此来影响你的状态和认知行为。

在往后生活中,不断的唤醒记忆或相关情绪,也是一种强化,还是很可悲的。

每个人都会有创伤,也会有封存的记忆,或者某段记忆关联的情绪,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相关的。

尤其是童年阶段,自身能力较弱,对亲人和朋友依赖性强,但是成长环境各有各的限制条件,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

这部分记忆和相关的负面情绪,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唤醒,直到真正想通,也就是接纳、重建、融合的过程,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打破再重建,最终要融合成功将成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整合人格的过程象征与童年创伤和解,突破精神分析中的强迫性重复困境。

而最动人的,是“阿贤”的自我牺牲。

医院里,“小七”意图伤害杨芷菲,刑凯拿回主导权以后,把自己锁在门内。

杨菲在门外提出避免暗黑人格伤人,最根本的办法是将三个人格统合在一起。

“阿贤”仿佛早有预料,立刻温和地告知刑凯,自己愿意被刑凯融合。

对“阿贤”来说,做出这一决定,并不纠结。

首先,在与“小七”的竞争中,刑凯更刚强、更无畏,因此成功率更高。

其次,“阿贤”很清楚:如果没有刑凯的出现,自己可能早已自弃自毁。

早在衣柜事件前,“阿贤”已经放弃了实体,多年以来一直以“随身顾问”的状态存在。

邢凯几乎所有社会化功能都是由刑凯完成,“阿贤”不会做出这种“卸磨杀驴”的事。

最后,“阿贤”对刑凯怀有深厚温情,一方面,刑凯就像他养育的孩子;另一方面,刑凯未来将会成为“阿贤”最理想的自我——既坚毅,又温柔。

尽管“阿贤”很喜欢杨芷菲,但他从未想过要替代刑凯去与杨芷菲在一起。

正如“阿贤”曾在大学里有过钟意的异性,也并未付诸行动。

直到离开前,“阿贤”才提出小小的心愿,希望杨芷菲能留下关于他的专属回忆。

就在即将轻吻的瞬间,“阿贤”悄然消散,将杨芷菲与未来都托付给刑凯。

剧情最后邢凯在结案时自如运用三种人格标志动作,暗示对破碎自我的接纳。

~未完待续~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咖啡里的云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起心动念皆为因,当下所受即是果,外部世界只是内心的外化和呈现

《刑侦12》:都说港剧早已没落,但每年仍有那么一两部,值得你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