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一座屹立于长城之外的汉朝要塞,成为蒙古大漠中腥风血雨、兴衰荣辱的见证者。而遗落在这座军事遗迹里的忠魂,依旧守卫着帝国最后的荣耀。
       2009年,俄、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的南戈壁省发掘了一座名为“巴彦布拉格要塞”的遗址。遗址内的乱葬坑中布满了大量的人类遗骸,他们究竟来自何方?属于什么时代?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呢?由于缺乏史料支持,考古专家们对此一筹莫展,然而生命科学却在此次考古行动中大显神威:葬坑内骸骨的DNA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尸骸属于2000多年前的汉军士兵,他们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中阵亡,而他们用生命捍卫的要塞正是汉朝的边关--受降城。


       这里是一片荒凉的戈壁,但却拥有丰富的地下水,甘甜的泉水从五处泉眼喷涌出,滋养着这里的土地。由于此处非常适宜居住和耕种,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巴彦布拉格”,即蒙古语“泉水丰沛之地”。1957年,一位蒙古国考古学家来到南戈壁省的诺姆贡苏木附近,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夯土城堡遗址以及大量的箭镞和陶器。他根据地理位置推断:这里是一处匈奴人的要塞,并命名为“巴彦布拉格要塞”。


       之后,在1976年到2007年三十年间,俄、蒙两国的考古学家曾三次对巴彦布拉格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查。在2007年第三次勘查时,联合考古队有了新发现:遗迹中出土了具有中国汉朝特征的箭镞、弩机等兵器。而最能说明问题的,则是大量的汉代五铢钱,这种刻有“五铢”二字的青铜货币,只有汉帝国才会使用,因此要塞属于古匈奴的观点被推翻。此时,一直密切关注此次考古行动的中国专家提出:此要塞应是建于公元前105年的西汉受降城。为了寻找答案,俄、蒙“中央亚细亚”联合科考队于2009年正式对巴彦布拉格要塞遗址进行全面发掘,他们要揭开这座深入古匈奴草原腹地的要塞之谜。




       接下来,考古学家在一处被泉水冲刷过的土地下发现了一具不完整的人骨,它缺少了头部和右手。再往下挖,一个直径7米、深1.3米的密集堆满人骨的乱葬坑出现在眼前。在这里,考古队员共发现20具较完整的骨架和33件隶属不同部位的人骨残件,它们被杂乱地堆放在坑中。随葬的遗物除了陶器、铜锅、铜鼎、铜铃、铜印、铜带钩和20余枚五铢钱外,还有300余件长剑、刀、戟、斧、弩机、箭镞、铁甲片等兵器。很显然,这是一处掩埋战死士兵的葬坑。而随葬的带扣、马辔头零件和铁戟说明,遗骸中的很大一部分应是汉帝国的骑兵,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汉代的骑兵才会使用长戟。


       据统计,葬坑中的骨骸属于五十多名将士。但他们的尸骨大多姿态扭曲、呈现出痛苦的惨状;而更多的尸体则残缺不全,如19号尸骨的腰椎被一分为二,下半部早已杳无踪影。经检查,所有的遗骨都有被暴力肢解或切割的迹象,专家仍能在他们的骨头上清晰地看到锐器切割和砍砸的痕迹,看起来他们均阵亡于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许多士兵被活生生砍死,导致绝大部分人骨仍保持着原始的姿态:如18号尸骸的手臂骨抬起护住了脸部,但手臂前端却被砍掉而残缺,最终因头部受伤而死;还有的遗骸保持着死时的跪姿。


       这难道是一场血腥的屠杀吗?或是在士兵被俘后遭遇了残忍的虐杀?专家在葬坑里发现了特意用来陪葬的青铜扣首刀,因此这些死者应是阵亡后被自己的同伴埋葬,而非被敌军俘杀,只是死后仍然保持着阵亡时的原始姿势,并被及时埋葬。那么,这些阵亡的士兵遗骸真的属于汉军战士吗?


       欧洲生物学家从巴彦布拉格要塞的乱葬坑中选取了2具遗骸做样本,通过测量其y染色体和母系线粒体数据得知:他们中的一位属于中国最常见的三大超级父系祖先中的O2a1c1-F11;另一位属于O2a2b的支系,其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的中、东部地区,简而言之,他们都属于中国北方的汉族。而两个样本的常染色体数据K12b也告诉人们:两千年前的汉代士兵与今天居住在华北的汉族人在基因上并无区别,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是同一群人。至此,俄、蒙学者做出判断:葬坑内的尸骨属于2000年前在战斗中阵亡的汉军士兵,而他们所驻守的是西汉帝国在草原腹地修建的要塞--受降城。


       两汉时期,汉帝国在其北部边境修建了近百座规模不等的边城和要塞,以防御虎视眈眈的匈奴,而受降城就是其中的一座。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年(公元前104年),为接受匈奴贵族的归降,汉武帝命因杅将军公孙敖建造受降城。当时匈奴的乌维单于离世,儿单于乌师庐继位。此时适逢草原发生严重雪灾,大批牲畜因饥寒而死,乌师庐又年幼气盛、暴虐好杀,因此导致人心不稳。匈奴左大都尉暗通汉朝图谋造反,并计划用乌师庐的脑袋当做给汉朝的见面礼。


       不过,左大都尉担心自己势单力孤,在杀掉儿单于后长途投汉风险很大,因此请求汉朝派出军队给予支援与接应。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才有接下来的公叔敖修建受降城,并派遣一支精锐的汉军驻守。不过,汉武帝觉得受降城的位置离匈奴腹地较远,不能形成对归降者的有力支持,因此在第二年春命赵破奴率两万骑兵从朔方出发,疾行2000里至浚稽山(今蒙古国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源)与左大都尉会师。


       不过意外的是,赵破奴在浚稽山等来的不是捧着降表的左大都尉,而是将左大都尉反杀后怒不可遏的儿单于乌师庐。赵破奴奋起反击,斩杀了数千名匈奴士兵,但此时匈奴大军正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孤军深入的汉军只好且战且退。就当他们距受降城仅有400里(合160公里)的时候,却被8万匈奴骑兵团团围住,最终因水源断绝而全军覆没。


       儿单于乌师庐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击败赵破奴的汉军精锐,因此更加得意忘形,派遣大军直奔400里外的受降城,妄想一鼓作气,拿下这座汉帝国在漠北的最后一座堡垒。但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这次他们遇到的是钉在外长城上的硬钉子、铁骨头。驻守受降城的勇士们在人数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奋死抵抗,匈奴的8万大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不得不悻悻退去。第二年,儿单于卷土重来,急于一雪前耻。他亲率大军日夜兼程,直奔受降城,不想却在进军途中因急火攻心而死。


       之后,驻守孤城的少量汉军又抵挡住匈奴军队的多次进攻,但这座深入匈奴腹地的汉朝要塞已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不可避免的成为汉、匈两个王朝前线拉锯战的阵地,时而为汉、匈两方占有。公元前81年,九千匈奴骑兵屯驻受降城,但不久就被汉军攻占。又三十年后,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在内外交困之下最终臣服汉朝,自请留守光禄塞(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一带),以拱卫汉帝国的漠北要塞受降城。此后,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两朝长期保持和亲关系,南匈奴世代向汉朝称臣,汉朝北疆近百年再无战事。


       受降城的位置十分重要。汉武帝时期,汉军每次大规模征伐匈奴都是从五原、朔方或西河郡出发,过鸡鹿、光禄两塞,最后在受降城汇合、补给和整编后再分兵两路,向西、向北深入匈奴腹地。那么,这个深入蒙古大漠的巴彦布拉格要塞遗址,真的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汉“受降城”吗?这座神秘的要塞中,还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请在合集中阅览下篇《忠魂依旧守边关,蒙古大漠上的第二条长城》。


       埋进去的历史,挖出来的真相,持续揭秘考古发现,若喜欢,请关注点赞。
       参考文献:
       [1]周立刚.要塞背后的故事--蒙古国巴彦布拉格遗址人骨遗存分析[J].大众考古,2020年第11期.
       [2]А·А·科瓦列夫,权乾坤.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布拉格要塞遗址(汉受降城)的考古发掘及西汉时期外部防御相关问题研究.[J].草原文物,2015年第2期.
       [3]А·А·科瓦列夫,Д·额尔德涅巴特尔.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2期.
       [4]魏志巧.古居延泽全新世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D].甘肃:兰州大学,2019.
       [5]班超.汉书·匈奴传[M]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