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热播后,关于剧中李云龙的人物原型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众多讨论中,开国中将王近山将军常被提及作为李云龙的重要原型参考。这位被誉为"疯子战将"的传奇将领,以其骁勇善战、敢打硬仗的作风闻名,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确实与剧中人物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王近山是不是李云龙的原型

然将李云龙完全等同于王近山将军的说法并不准确。
虽然剧中确实融入了王近山将军的诸多事迹——比如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的经典战例,以及因不满军衔评定而闹情绪的轶事——但李云龙与王近山将军存在诸多明显差异。
首先在文化素养方面,剧中的李云龙是个典型的"大老粗",不仅识字有限,对读书学习也兴致索然;而历史上的王近山将军虽同样出身贫寒,却始终保持求知热情,尤其钟爱《三国演义》,一本翻烂的《三国》常伴左右,展现出与剧中人物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

在个人形象上,李云龙被塑造成不修边幅的草莽形象,总是穿着皱巴巴的军装;而真实的王近山将军则仪表堂堂,其挺拔俊朗的军人风范曾让许多抗战时期的女学生惊叹不已,完全颠覆了她们对工农将领的刻板印象。
就军旅生涯而言,两人的发展轨迹也大相径庭。剧中李云龙直到不惑之年仍担任团长,而王近山将军15岁投身革命,20岁出头就成长为年轻的红军团长,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与其艺术形象"李云龙"的少将军衔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同。

而王近山的女儿王媛媛在一次采访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李云龙和自己父亲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是王媛媛谈话实录:
《亮剑》里抗日战争那部分故事多取材于129师,的确和我父亲有血脉上的联系,129师的几个漂亮战役我父亲都参与了,特别是如“打掉日本战地参观团”这样的战斗,更是他的经典战例。
但在我们兄弟姐妹看来,真要拿李云龙跟我爸爸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李云龙不修边幅,我的司令爸爸可是英俊洒脱、威武不凡。有时我们闲谈也说,很奇怪,很多老一辈的将帅本是出身穷苦的泥腿子,在战火纷飞中,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雄姿和气质呢
再一个不同,李云龙是一名四十多岁的团长,爸爸可是二十岁就当上团长了。1930年,爸爸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15岁
谁是李云龙的最大原型

那么,李云龙这个经典角色的主要原型究竟是谁呢?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少将给出了权威解答:
"李云龙这个艺术形象主要融合了三位开国将领的特质:查玉升、陈康和王近山。但要说最贴近的原型,当属我的老首长。因为其他两位将军的文化程度都比我的老首长要高。"
陈知建将军进一步解释道:"我的老首长从小给地主放牛,靠讨饭为生,根本没进过学堂。他性格耿直善良,脾气火爆却又侠肝义胆。
最令人动容的是,当他从团长被降为连长时,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不让我离开部队,让我干什么都行!'"

陈知建将军口中的"老首长",正是开国少将查玉升。上世纪80年代,陈知建在云南担任第40师团长时,查玉升任原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两人有着深厚的上下级情谊。
作为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对八路军386旅的历史有着独到的了解;同时作为查玉升将军的直接部属,他对这位老首长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更了如指掌。
值得一提的是,陈知建与《亮剑》作者都梁相识相熟,这使得他对李云龙人物原型的解读具有特殊的权威性。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让陈知建将军的论断成为解读李云龙艺术形象最可信的参考依据。
陈赓亲自任命的锄奸队队长

查玉升(1914年-1998年),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陈赓将军率领八路军386旅在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时,曾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锄奸故事。当时386旅依托太行山复杂地形与日军周旋,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让日军疲于奔命。
恼羞成怒的日军想出一条毒计:暗中培养了一批汉奸特务,在这些叛徒的指引下,日军竟然精准找到了386旅指挥部所在地,发动了突然袭击。

危急时刻,时任营长的查玉升率部火速驰援,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击退日军。战斗结束后,具有丰富特工经验的陈赓立即意识到:旅部位置如此隐秘,若非内部出了汉奸,日军绝不可能找到。
为铲除隐患,陈赓特意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锄奸队,并任命在保卫战中表现神勇的查玉升为"锄奸队队长"。
消灭奸细,大显神威

虽然查玉升目不识丁,但这位猛将绝非有勇无谋。接到锄奸任务后,他冷静分析局势,认为必须擒贼先擒王。他将目标锁定在当地"维稳会"的四大汉奸头目身上,并制定了周密的"四线同时锄奸"计划。
在陈赓将军面前,查玉升详细部署了四个行动小组的任务:每组都规划了精确的行动路线、刺杀方式、撤离方案和会合地点。
这份缜密的计划令陈赓惊叹不已:"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

行动当夜,查玉升亲自带队潜入汉奸会长的宅邸。他如鬼魅般出现在汉奸床前,手起刀落结果了这个民族败类的性命,并刻意在墙上留下"查玉升"三个大字。
与此同时,其他三个小组也顺利完成刺杀任务。等日军反应过来时,锄奸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次日,四大汉奸同时毙命的消息震动整个县城。百姓们拍手称快,其他汉奸则闻风丧胆,再不敢为虎作伥。
这场漂亮的锄奸行动,不仅展现了查玉升过人的胆识与谋略,更让他赢得了陈赓将军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772团副团长。
成为陈赓的心腹爱将

在抗日战争后期,查玉升继续跟随陈赓大将转战南北,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猛将。日军甚至喊出"专打386旅"的口号,这其中查玉升的战功不可没。
解放战争时期,查玉升已升任中野22旅旅长。当中央决定抽调精锐部队北上时,22旅被选中。这本是莫大荣誉,但这对战场上的黄金搭档却难舍难分——查玉升不愿离开老首长,陈赓也舍不得这位爱将。

向来足智多谋的陈赓想出一条妙计:他让查玉升部先掩护兵团东渡黄河。待汛期来临,黄河水势暴涨,22旅想回也回不去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计谋",展现了陈赓对爱将的器重,也成就了一段军中佳话。
在陈赓麾下,查玉升屡建奇功,先后参与晋南、平汉、皖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最终升任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师长。他与周希汉、李成芳、陈康并称为"陈赓帐下四大猛将",共同谱写了无数战场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查玉升将军历任解放军副军长、军长,最终出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查玉升与老战友杨勇叙旧时,偶遇了曾经的对手——原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这位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的国民党将领,见到昔日的对手仍不免尴尬。
杨勇将军指着查玉升对黄维说:"当年打双堆集时,他可是我们的先锋,那些扔进你们工事里的手榴弹,就是他带的头。"黄维闻言,回想起当年溃败的场景,一时语塞,手足无措。
爱骂人的将军

《亮剑》中李云龙粗犷直率的性格,在查玉升将军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这位出身贫寒的开国少将,因自幼失学又久经战火,养成了与剧中李云龙如出一辙的豪爽性格。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常常脱口而出一些粗话——这并非个例,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从彭德怀元帅到普通指挥员,都难免会有这样的战时语言习惯。

但正如李云龙一样,查玉升将军的粗犷外表下藏着一颗赤诚之心。他骂人向来对事不对人,若批评得对就严厉训斥,若发现错怪了对方,无论对方职位高低都会诚恳道歉。
有个经典的故事:一次午休时,他被楼下逗鸟的警卫员吵醒,脱口就是一句粗话。当警卫员委屈地说"我是来工作的,没把我妈带来"时,将军立即意识到失言,当场向这位普通战士郑重道歉。更难得的是,他从此再未骂过别人的母亲。
永葆军人本色

查玉升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即便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战备状态。
这位老将军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枪不离身。无论是吃饭、开会还是下部队视察,腰间永远别着手枪;就连晚上睡觉,也要把枪压在枕头底下。他常说:"当兵的就该有这个警觉性,时刻准备打仗!"

这个习惯还闹出过一段趣事。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在查玉升麾下任团长时,有次去将军家中拜访。刚进门,查玉升就伸手摸他的腰间。
见陈知建一脸茫然,老将军解释道:"我看看你带枪没有。"
得知陈知建空手而来,查玉升顿时勃然大怒:"混账!当团长居然不带枪?下次不带枪别进我家门!"
在这个铁血老兵眼中,军人就该有军人的样子——管你是大将之子还是普通士兵,战备意识绝不能松懈。这番看似严厉的训斥,实则饱含着老一辈对年轻军官的殷切期望
结语
1998年10月23日,开国少将查玉升走完了他84年的传奇人生。当这位老将军的遗体火化后,工作人员在骨灰中发现了13块深深嵌入身体的弹片。
这些与将军骨灰融为一体的弹片,不仅是其个人英勇作战的铁证,更象征着那一代革命军人的钢铁意志。正如《亮剑》中所说:"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