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
李贺,字长吉,名与字都很喜庆,可见父母希望他一生好运。但事与愿违,李贺只活了27岁,他没有来得及活到三十而立。
李贺的人生很短,也不完美,但他给出了一个照耀文学星空的答案。
李贺的出身说起来相当显赫。他姓李,跟皇帝是本家。李贺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当然,李亮并没有真的当过王,他是隋朝人,做过官,没赶上李渊父子起兵创业成功就死了,因为是亲戚被隔空追封了一个王位。传到李贺这一世,除了身为“唐诸王孙”的自豪感,已经什么都没了。
这倒也不是坏事。李贺这一支,因为太偏太远,侥幸躲过了武周时期对李唐宗室的诛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难不死,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才给儿子取了个求好运的名字。
李晋肃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跟杜甫还有些交游。不过,既然杜甫在长安做官时都落到贫困饥寒,李家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李贺幼年家贫,但他才思敏捷,到7岁便因为文章写得好名动京城。《唐才子传》中说,当世文学大家韩愈、皇甫湜看了少年李贺的文辞,惊奇道:“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于是去李贺家拜访,请李贺作诗。长爪郎“总角荷衣而出”,旁若无人地写了一首《高轩过》,令两位名家大惊,不仅带他乘马而还,还亲自为李贺束发。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真实的《高轩过》,据考证是李贺20岁左右写就的。诗中有“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之句,可见李贺得遇伯乐提携,颇显挥斥八极之志。
而为这一天,李贺准备了大半生。他从小身体不好,人说他“细瘦,通眉,长指爪”,一副营养不良的书生模样。虽然被称作少年天才,但李贺极其勤奋,“能苦吟疾书”。他少年时天亮便骑瘦马出门,身后跟着一位背着古锦囊的书童,一有灵感,李贺就把好句子迅速记下来,放进锦囊里。等到晚上回来,就将诗句整理成诗篇。为了作诗,他呕心沥血。
李贺如此苦心,因他既背负着王孙的出身,更自负一身才学。这样一个人,没有理由不渴望建功立业。
后来人常说李贺的诗幽僻诡谲,这固然不错,但他的很多诗作中也满溢着一位20出头年轻人的斗志昂扬,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另类特别罢了。
比如早年就为他赢得诗名的《雁门太守行》。据说李贺带着这首诗去拜访韩愈,当时已十分困倦的韩愈正解衣准备休息,顺手打开诗卷看到头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立刻穿上衣服,命人请李贺进来。
这个传说和李贺少年时,韩愈“亲为束发”的故事对不上,不过似乎更“靠谱”些。人们总喜欢看到天才知遇,不在乎多一些美谈。
李贺此诗写得惊心动魄,题眼却在最后一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我李贺如果被赏识重用,也愿意提剑报知遇之恩,为国家尽心竭力。
再比如那首众人皆知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这里,但是人生如大漠般辽阔,明月高悬,他心无杂念,只渴望奔驰。不过,一切都是想象之词,他并没去过边塞大漠。
但李贺的好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
作为一个读书人,在科举取士的唐代,他必须考上进士,才能有机会在仕途进阶,施展抱负。但他在起跑线上,就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有人举报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按照礼法,李贺应该避父亲的名讳,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今天听起来荒谬,但在当时,是“不上秤没有四两重,可要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的事。
东晋时桓玄与荆州刺史王忱饮酒,王嫌酒冷,命温酒。桓玄因为父亲叫桓温,被人犯了父亲名讳,便痛哭流涕。这种避讳的风气辗转到唐代,逐渐成了规则。
《唐律疏义·职制篇》中记,“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如果官职名称中冲撞了父祖名讳而不避开,厚着脸皮去上任,要被处刑。
具体来说,如果父亲叫“卫”,儿子就不能在诸卫任官。祖父名字里有“安”,就不能在长安县任职。如果父祖名字里有“军”“卿”之类的字,将军、卿之类的官都不能做。
但这个避讳到底要不要严格执行,还是看上面的意思。比如唐懿宗时有中书舍人卫洙被任命为滑州刺史,因其父名中有“次”,刺、次同音,辞而不受,皇帝下敕令说虽然有礼制,但成命不能收回。又有玄宗时大臣贾曾官拜中书舍人,因为父亲叫“言忠”,不肯就任,当时的舆论说音同字不同,于礼无嫌。
但到李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很多事,民不举,官不究,李贺可能还是得罪人了。礼部判下来,说举报甚为有道理,李贺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虽然韩愈为他写文章叫屈,但大势已定,成命难收,李贺这一生就和进士无缘了。一道本来可以轻松跨越的门槛突然变成天堑,宏图大志就此化作泡影。
一个被世人看作天才的年轻人,20出头就被宣告人生前路已经锁死,再也不会有“黄金台上”,也不会有“快走踏清秋”的驰骋,令人何等绝望!
李贺当然是失意的。他在《崇义里滞雨》中写道: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在家乡千里之外,他孤独地躺在馆舍里,听着雨声入睡,梦见建功封侯,醒来雨落未歇,尽是梦碎的声音。
他后来还是当了个小官,又辞官不做。有过几次客途羁旅,最终回到老家,再也没有离开。
《唐才子传》中说,李贺曾自言:“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他哀叹自己将要如此惨淡结束人生。《唐才子传》中许多记载当不得真,但这种情绪,李贺大概是真的有过。但李贺也并没有总是这么颓丧,在老家闲居时,他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
只不过,时间没有再给李贺机会。
李贺没有家室,也没有子弟。死前,他把所有的诗交给了朋友沈子明,凡二百多首。
二百多首诗,在诗人中并不算多。按他早年骑瘦马呕心作诗,每天稿纸塞满锦囊的做法,存诗应该远远多于此数。然而这是他生前整理的诗稿,想必是精心选过的。李贺只活了20余岁,其作诗的“密度”其实是首屈一指的。
这二百多首诗,打开了唐诗的一个新境界。
在李贺前面,是屈原、鲍照、李白以来的浪漫和超逸,是汉魏六朝乐府诗的风格多变、直抒哀乐。在他的同时代,是唐诗发展至中唐,是盛极难继,诗人们对遣词用字的追求更加极致。这些源流汇集到李贺这里,一个全新的境界骤然打开。
他的诗,常常像一名导演在调度着“穿越”时代的电影镜头,剧烈地切换着全景到特写的景别,或明暗或浓烈的光线与色彩在其中跳跃。闭上眼睛体味一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意象,你就知道这是多么奇幻的表达。
在历代诗人中,他是少有地直面生与死这一终极命题,并进行深刻拷问。在他的诗里,天荒地老、桐风惊心、恨血化碧。他凝视着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消逝的界线,做晦暗降临时的歌者。
在他短促的生命中,他与时间对饮,“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他看见生命消逝的必然,“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同时直呼姓名地嘲笑帝王永生的妄念,“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沈子明后来找到另一个有名的大诗人看了李贺留下的诗稿,请他写一篇序文。这位诗人看完之后说,李贺的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这位诗人叫杜牧,他在李贺死后15年,写下了李贺诗集的序文。
后世读书人都惊叹于李贺诗歌的独特美学,但很少有人能学,甚至会刻意避开不学。或许李贺的诗本质上是学不来的,除非能像他一样天赋异禀、困顿绝望,然后在诗歌中不计一切地燃烧自己的生命。
学李贺很难,读懂他也不容易。这一次,《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将镜头转向了这位早逝的天才诗人。李贺过早结束的人生中,留下的生平记录并不多,又有很多附会传说,或真或假,有些甚至纯粹是寄托人们对天才的同情和想象,比如说他见到一个红衣仙人,告诉他天上造成了白玉楼,请他上天作文章,于是便升天了。
在这一期《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中,主持人撒贝宁和专家谷曙光、张静拨开了一层层传说和历史的迷雾,从历史文献和诗歌作品中,为你呈现最接近真实的李贺,走进他瑰丽绝伦的内心世界。去看看李贺生活的时代,看看造成他命运困顿的历史现场,还有这位年轻人以生命为炬火,为唐诗开辟的一派新天地。
总监制 | 贺亚莉
监制 | 卢小波 张文龙
新媒体制片人 | 朴晶
制片人 | 王金龙
主编 | 林佳萌
编辑 |戈婧然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央视一套”视频号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