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斯大林格勒战役,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为后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二战过程中爆发的基辅战争,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80个师被全歼,65万苏军被俘。


       这场战争极其惨烈,给苏联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提及基辅战争,都不禁为当初的惨状发出感叹。
       不可否认,二战时期的法西斯队伍领导者希特勒,确实是个难得的天才。
       如若不是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反法西斯队伍未必能拿下最后胜利。


       并不夸张,和希特勒队伍正面对碰的战争有不少,但几乎每次,反法西斯一方都会有出战10万人马,且多数都是险胜告终。
       人数是希特勒队伍的劣势,
       不过,希特勒善于利用自身优势,以弥补缺陷和不足,他的智慧在当时很少有人能超越。
       这种情况下,基辅战争爆发了。


       基辅,地处苏联内部的乌克兰境内,此地距离莫斯科较远,不算合适的进攻地点。
       正是考虑到地形问题,所以希特勒发动战争之前,曾和部下多次商讨该情况。众人认为,想要瓦解强大的苏联,最应该进攻的地方是莫斯科。
       莫斯科是苏联的权力中心,突破成功,法西斯的大计就等同于成功了一半。


       然而,希特勒却坚持将目标定在乌克兰。
       在他的认知里,莫斯科地处最繁华地区,安保防护措施做的必然也是最好。
       与其投入兵力和对方硬碰硬,倒不如对准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乌克兰是苏联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高加索则掌控着苏联的油田大权,顺利将两个地方拿下,队伍就能提升获胜的可能性。


       希特勒这番话不无道理,众人思考再三,最终决定接受希特勒的安排。
       顺其自然的,法西斯大军悄然进入乌克兰、高加索境内,给他们打的措手不及。
       深谙“打蛇打七寸”的道理,希特勒凭借人数和武器优势,拿下这场不公平的战争。


       毫无疑问,乌克兰基辅地区的民众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参加基辅战争的无数苏军,也被迫成为俘虏。
       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就此告终了,苏联的名声因此急转而下。
       不过,苏联方一直不理解,明明苏方势力也很强劲,为何基辅战争里不敌希特勒战队呢?


       其实,这就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了。
       首先是战争形势,当时基辅战争爆发,苏联方完全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这个情况可以理解,因为当时苏联经历“大肃清”,不少有经验能力的将军都被“筛”的差不多了,以至于后来上战场的将军,有很多欠缺实战经验。
       无法掌控好形势,也不敌希特勒的果敢决策,苏军就这样从优势转入劣势,战败次数远超胜利次数。


       后来,苏军高级将领见局势不明朗,竟带领一众士兵突围离开,而几十万人数大部队则被留了下来,实在太寒人心。
       失去主心骨的苏军,又面临粮草被断的困境,渐渐的,队伍里的气氛愈发压抑,军心不振也成了常态。
       趁此机会,希特勒大军利用手中武器对苏军狂轰乱炸,基辅现场一片猩红,场面极度震撼,令人不忍直视。


       最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出现了,即80个师的队伍被德军全部歼灭。
       如此一来,苏军剩下65万战士连反抗敌人的想法都不再有了,怎么可能会获胜呢?
       就这样,65万苏军变成65万俘虏,这么庞大的数额,在人类史上完全能稳居榜首,对苏联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屈辱。


       而更加让人心痛的是,1941年德军将基辅包围的时候,莫斯科不少高级将领已隐隐察觉问题了,他们不止一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想让驻扎基辅的几十万大军尽早撤离。
       斯大林的高瞻远瞩不可否认,但在基辅战争一事上,他的过度自信影响了正常判断。
       斯大林并未阻止基辅战争,且忽视了基辅内部诸多问题,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出现。


       试想一下,如果斯大林听从下属建议,让基辅正规军们彻底这里,那么德军最多收下一座空城,而不至于让65万人成为俘虏。
       通过这件事,斯大林吸取了惨痛教训,如果能早些做出决断,是否结果就不一样了呢……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